翻开《论语》第二篇第二十三章: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有一天子张过来问老师“未来十代的制度也是可以知道的吗?”
古时一世,通常指三十年。
子张比孔子小48岁,居然问老师300年后的事情,气魄不可谓不大。
老师呢,也告诉了学生一个大原则。
就是:天不变、道亦不变。
孔子是坚信周礼的,他认为周代所创立的礼制是最长久、最合理的社会规范,不管执政者怎么变换,但周礼的精神一定会代代相传。
他说,殷商是因袭了夏朝的制度,它增损的情况是可以知道的;
他又说,周代是因袭了殷商的制度,头增损的情况也是可以知道的。
那么,如此推下去,百年之后,社会制度是一个什么样子,也能知道一个八九不离十。
这就是孔子的政治理想,周礼之精神代代传承、万世不竭。
好不好呢?很好,但却非常不现实。
因为任何事物有继承性、规律性,同时也有变数,也有偶然性和不可预见性。
他万万不会想到,自己的三代之后的弟子,儒家著名弟子荀子,居然教出了法家的两个代表人物:李斯和韩非。
这两个人,韩非做了法家理论的集大成者,而李斯做了秦始皇的宰相,法家理论的最忠实实践应用者。
正是在秦始皇手里,孔子最为称道的周代封建制度土崩瓦解。
孔子说的“百世”,算起来应该有3000年。
孔子那个年代到今天,加起来也有快3000年了,但今天的事情,估计孔子做梦都不会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