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安史之乱》 第二章:潜在危机之李林甫擅权
艺凡:接前文,前文提到李林甫笑了。
易中天:嗯,他当上了首相。他上任第一件事是召来谏官训话。告诉他们现在是太平盛世,不要多嘴多舌的。
艺凡:前几任宰相基本上都当了三年,他当了几年?
易中天:任职十九年,独裁十六年,堪称空前绝后。
艺凡:他怎么当这么长时间的。
易中天:原因一般被认为有两个,一是李林甫狡猾,二是唐玄宗糊涂。可惜这说不通。李林甫是否狡猾另当别论,但可以肯定唐玄宗并不糊涂。安史之乱时,已经成为太上皇并且避难成都的李隆基曾经与身边人评点历任宰相,数到李林甫时说了一句非常精准的话:此人的嫉贤妒能举世无双。
艺凡:既然如此,为什么用他那么久?
易中天:李隆基默然。
艺凡:理亏了还是承认自己昏庸了?
易中天:都不是,玄宗皇帝明明知道李林甫嫉贤妒能,也要用他,而且重用,实际上玄宗不愧为明主。他知道金无足赤,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关键在于用得是不是地方,是不是时候。
艺凡:执政之初,要用善于变通的姚崇;拨乱反正,则要用依法治国的宋璟;建设国家,要用重视干部的张嘉贞;打造盛世,又要用文采斐然的张说。他这是因人而异,各取所长。那么,唐玄宗看上了李林甫的什么?
易中天:懂事,执行力也强。他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也知道该怎么说,在什么时候说。这往往被视为奸滑。但如果换个角度,也可以说是懂规矩。规矩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十分重要。更重要的是,在历任宰相中,李林甫最能读懂唐玄宗的想法和心思。比方说,他深刻理解陛下关注边境战事,并不仅仅只是好大喜功和穷兵黩武,更是出于对整个国际环境的通盘考虑。他当然也知道强军必先富国。因此,他全力支持玄宗的决定并付诸行动,没有一丁点儿书生气。
艺凡:既能体察顺应皇帝的意志,又做得中规中矩,合理合法。正如现代历史学家所指出,李林甫是精明能干的行政官员,也是名副其实的制度专家。
易中天:他比他的前任更关心国家机器的高效有序运转,并亲任工程师和程序员。由于他的改革,行政手续大为简化,执政成本大为降低,帝国和民众都减轻了负担。事实上李林甫在执政期间并非只是排除异己,更多的精力恐怕还是用在了制度建设方面。
艺凡:这方面他有哪些成就呢?
易中天:他会同一批法学家,对帝国的法典进行整理和修订。由此产生的《开元新格》和《唐六典》,则充分体现了他对法度的尊崇,对行政程序合理化的决心,以及对有条不紊工作方法的痴迷。在此后一个多世纪中,《唐六典》一直是最方便和最权威的行政法提要。
艺凡:这些法典有效果吗?
易中天:效果也是显著的。开元二十五年,刑部按照李林甫修订的新法审理案件,结果当年天下的死刑犯只有五十八人。由于杀气不重,囚犯减少,乌鸦竟在监狱外面筑起了鸟巢。
艺凡:那经济方面呢?
易中天:天宝八载二月,也就是李林甫担任首相十二年多以后,唐玄宗带领文武百官参观金银财宝堆积如山的库房,洋洋得意之情竟是溢于言表。
艺凡:这也不是他一人之劳吧?
易中天:但,大唐的极盛时期恰恰就在李林甫执政之日,难道仅仅是巧合?一个大权独揽十六年,进行了制度建设和政治改革的人,有可能只是在前人栽种的树下乘凉摘桃子的吗?
艺凡:看来,唐玄宗并没有用错人。
易中天:可惜玄宗也没有替自己辩护的资本,因为李林甫必须为安史之乱的酿成负责。责任有间接的,也有直接的。比如玄宗皇帝晚年的骄奢淫逸、倦于朝政和不听忠言,即便不是李林甫有意怂恿,至少也是他推波助澜。但直接造成严重后果的最大错误,则是“以寒族胡人专大将之任”。
艺凡:这项改革很重大,大唐有很多胡人将领,号称番将。战争结束,士兵留驻战略要地,番将则回京另谋高就。
易中天:李林甫当然不怕这个,他怕的是那些有权节制番将又军功显赫的边帅。
艺凡:为什么怕这个呢?
易中天:按照大唐“出将入相”的传统和惯例,他们随时都有可能调回京城进入中枢。如果是牛仙客那样的倒也罢了,倘若来一个文武双全的,好日子可就算过完。
艺凡:他怎么做的呢?
易中天:向玄宗皇帝提出动议,由寒族胡人担任边疆各大军区常任军事长官。他的理由是:文臣贪生怕死,贵族结党营私,都不能放心。胡人英勇善战,寒族孤立无援,相对安全可靠。
艺凡:既然是常任,就不会跟他争夺相位。
易中天:唐玄宗没有片刻犹豫就同意了
艺凡:大家都没想到,这个决定会使帝国的边防军变成反政府武装力量——差一点就颠覆了王朝的安禄山也正是寒族胡人。
易中天:当时,李林甫关心的只是如何巩固权势,唐玄宗则一门心思惦记着跟心爱的女人泡温泉。
艺凡:杨玉环?
易中天:嗯,且听下回分解,杨玉环专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