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什么是“长期主义”?
最近有个词特别火——“长期主义”。
很多人认为“长期主义”就是长时间坚持一件事,长达几十年。
这个说法,有失偏颇。
一个人长期炒股,二十年下来,跟风买,算算账没赚到钱,算长期主义吗?
一个烟龄三十年的人,坚持不懈每天吸烟,算长期主义吗?
父母培养孩子二十多年,终于送进北大,结果孩子出国留学,从此与父母断绝任何联系,说自己一生都不会再见父母,一生都恨父母,父母的做法算长期主义吗?
像上面那几个例子,很明显都不是长期主义。
长期主义有三个非常明确的部分:正确的方向+合适的策略+超强的执行力。
父母都能认识到,孩子的教育培养是一件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但是在真正的执行过程中,秉持的却不是长期主义的做法。
长期主义,对教育来说,是个非常好的指导。如果父母能坚持长期主义的思想精髓,必将收获一个满意的未来。
02 教育这件事上,怎么用长期主义来指导?
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长期目标,并且想清楚我们追求的这个目标是否值得?是否是自己想要的?
既然是长期目标,就不会是这次小测验要考100分,这次期末考试要进全班前五。
如果你问各位父母,你希望孩子将来是怎样的?大多数父母的回答应该都是希望孩子幸福、健康、平安。
这个目标比较抽象,具体一点用健全的人格、强健的体魄、坚强的意志品质、渊博的学识来说明更清晰一些。
很少有父母会说,我希望他考上好大学就行了,以后我就不管了,好坏都行,看他自己了。
我想,那一对儿子与自己断绝关系的父母怎么也无法开口说自己的教育是成功的,是达成了自己的目标。
一旦,父母把教育的目标确定为希望孩子幸福、健康、平安,那么希望这个目标时时刻刻都停留在你的脑海里,不要被中途小的测验成绩给拐跑了。
其次,目标确定了,就要制定合适的策略。
这些策略是围绕着长期目标来的,目标确定的同时,策略实际上也就确定下来了。
如果你的目标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强健的体魄、坚强的意志品质、渊博的学识,那你会根据孩子的成长规律,为他制定合适的成长小阶段目标,帮助他逐个完成,并最终达成大目标的实现。
比如,在孩子小学前三年,就是适应学校生活,养成作业习惯,书写认真,培养专注力,尝试解决与同伴之间的问题。
小学后三年,培养孩子学习习惯,引导孩子进行初步的逻辑思考,扩展知识层面,开阔眼界,学会与同伴进行更进一步的交往,学会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差别。
初中,主要培养孩子独立学习能力,学会预习,学会总结,学会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独立解决与他人的关系问题,与朋友间的关系能很好的处理。
高中阶段,要尝试自己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找到自己的思维特点,广泛接受各种思维方式,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朋友,以及怎么交到合适的朋友。
上面所说,只是一个大概的说法,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能力都不是一步到位的,是随着孩子的成长,一步一步学习和完善的。
如果父母能明确这些阶段性目标,那就不会轻易跟别人比较,你知道你的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达到了某项能力的水平,他就已经非常好了。
如果父母跟别人比较,总会产生内心的不平衡,偏离那个总目标。
或者当父母紧盯着当下的某个结果不放,成绩不好,就认为是学习能力不行,与小朋友闹矛盾,就说孩子不会交往,人际关系不行。
而父母贴标签的行为,就是固定化思维,认为孩子一个问题出现,那就是不可救药了,以后就不行了。
长期主义是一种成长型思维,是认可一个事物的发展变化的。
要允许孩子的错误,这是他成长的必由之路,要时常记得未来的长期目标。
看到眼下的问题,不是不管,而是调整思想,认识到孩子在这个方面还需要你的帮助,制定一个合适的方案,帮助孩子达到预期的小目标。
如果父母能把这些阶段性目标和大目标都了然于心,培养孩子时,就不会太焦虑于某次考试成绩,和某次事件的发生。反而会觉得“太好了,他出现了这个问题,我就知道他这里达到了一个什么程度”。
你对他的成长过程有了基本的认识,也就不容易焦虑。
不会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听风就是雨,不仅让孩子迷惑于父母的各种操作,自己也搞得精神疲惫。
所以,孩子成长过程中,不要比较和贴标签。
第三,要明白坚持长期主义是要有所付出的,而最大的付出就是拒绝诱惑。
这个外界的诱惑是什么?
最有诱惑性的是对孩子当下成绩的关注。
一旦比较,一旦关注成绩,妈妈就焦虑了,往往会鸡血上头,跑去报一些功利性的课外辅导班,而忘了自己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我并不是不赞同上辅导班,而是要知道什么时候需要选择辅导班。
小学一二年级,我们常会看到一些小朋友成绩比较差,人特别聪明伶俐的样子,成绩差是什么原因?
网上有很多父母辅导作业的视频,我们看了哈哈一乐,觉得孩子天真又可爱。
唐僧师徒只有两个人,因为孩子觉得孙悟空和猪八戒不是人。
像这样的问题,其实里面有孩子天真的一面,也有孩子对考试制度和出题意图不理解的一面。
一直到三年级,都会有很多小朋友不理解老师的出题意图是什么。
这个时候,为了孩子的自信心,告诉孩子,“没关系,你只是不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出题,给你报个班,让老师告诉你怎么做题就好了,你一下子知道了,再考试就不会这样了。”
这样报一个辅导班,专门讲讲考试那些事的,就很好。孩子也不会有抵触心理,他还会觉得妈妈非常体贴他,知道他哪里需要。
怕的是什么?怕的是家长一看这样,给孩子贴一个笨的标签,人家孩子都知道唐僧师徒四人,是数数的,谁让你看猴子和猪的。
急赤白脸的批评一通,报一个辅导班,把孩子逼得哇哇叫,成绩可能也上去了,但是抵触的心理留下来了。
你想让孩子达到设定的那个长期目标,在这遥遥路途中,如果父母跟孩子一直都是拧巴着,苦大仇深的,双方都是靠着一股劲儿,靠着毅力去走下去,那注定是要失败的。
要想走得远,必须要享受这个过程,这不是靠毅力咬着牙走下来的路程。只靠毅力走不了远路,时间长了,人是要崩溃的。
所以,父母还是时刻想着那个“长期主义”的目标,想着路途中的小目标,抛开焦虑,抛开诱惑,享受与孩子一起走过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