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没人会喜欢这样的话题,因为人人都在寻找出路。但问题是何为出路?走着走着,你会感觉哪里有点不对劲,当蓦然回首,你才发现----走的是一条你最不情愿的路子。
干企业干到没脾气,这也是常态了。我们可能最怕的就是这种疲惫不堪,群体性的滞留于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状态,或许是一种管理悲剧,但我们对于这种“积劳成疾”往往束手无策。这不是哪一个人的问题,似乎是企业默许的存在,在半推半就里,我们不是风雨同舟走到今天的吗?刚开始叫创业,之后就是攻城略地,不断地开疆破土,今天怎么就成了顽疾了呢?所以,谁都不会甘心,但我们却又不得不承认。问题就摆在那里,我们都想知道原因。
从当初的闯将到今天的怨妇,我们都感到了自己的无聊。对于问题的无端指责,代替了寻找办法的有效争论,没有了锐性,同样也就有了各种顾忌。这种多想是一种土壤,滋生了各种惰性,培养了一种存在各种惰性的文化,让各种不合理成为常态。当有一天,我们对问题的存在感到无能为力时,才发现企业发展面临了瓶颈,而这种瓶颈恰恰是我们自己精心培育的。
你发现了麻烦的制造者都是那些身边的“红人”,动不得,一动就会伤筋动骨,说不定会引发高层震动,劳心伤神。无动于衷地默许错误的存在,实在是一种折磨,但可能这就是一种付出与代价吧。与其撕破脸,也许还不如这种容忍,就这样,企业在不痛不痒中艰难度日。
把诸多问题归谬于制度的不完善,文化向心力不够,管理人员失职,中高层不作为等等原因,都是一种连自己都说服不了的托辞。那些高大上的借口哪里会是我们的企业问题存在的绊脚石,我们的企业也到不了那个层次。天天讲企业文化,但我们自己都心知肚明,文化不会立马产生效益,也不是成为企业今天问题存在的坎,最起码企业文化的存在与否不是我们目前真正的病灶。如果公司中高层真的把企业文化捧在了如此高的位置上,我们的公司也到不了这个地步。
内耗的存在上升到了我们都不知道从哪里下手的地步了,内耗现象之多让我们痛心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可怕。从人员管理的层面,流程作业的层面,到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乃至于销售一线的不作为,都在业绩上低端徘徊,都在落实执行上观望、推诿。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安乐死,让人备受煎熬却又无法破局。
公司高层拿不出决策,中层无法有效落实,整个企业上下一致认可“执行不到位”,但又有谁能落地呢?责任该扣在谁的头上呢?企业到处是怨声载道,看似人人都忧心忡忡,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其实每一个人都成了负能量的传播者,都在背地里不停地制造着麻烦,而不是去主动解决问题。不停地相互指责,别人都是问题的制造者,唯有自己的清白的。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关己也要尽量躲避的态度,成为了每一位员工的自我保护屏障,他们每一天不是专注于工作,而是要处心积虑地自保。
事好干,人难为。在企业里最恼人的可能是既要做好事,又要做好人,这几乎很难做到。投鼠忌器,做管理不可能不涉及到部门、个人的利益,但如果做到两全其美就是无为。所以针对现状,谁都不想拿牺牲“人脉”去搞工作,似乎感觉不值得。尤其是如今的形势不容易,能在企业拥有当下的一席之地,值得珍惜。对于企业的现状,似乎不是他个人的问题,纵使有心却无力,还是尽量不做出头鸟的好。都这样去想了,管理层的集体不作为、不发声让企业处于安乐死。
于是,老板被逼无奈凭借自己的资源去为企业找出路。创新,新旧动能转换,多元自救,企业升级,用尽各种说辞来为企业立项做铺垫,希望通过这一系列行动来刺激各位管理层的神经,用以达到振奋人心凝聚力量的目的,以求实现企业的二次创业。
但往往很不理想,回头来看还是穿新鞋走老路。走着走着就疲软了,有时候连老板自己都觉得没了干劲。很多项目上马后就没了下文,有的还成了公司的烂尾工程,让老板本人颜面扫地。
不破不立,你下不了决心去整顿企业,企业就会反过来整死你。知道企业是怎么来的,就会明白企业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