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画院,是作为画家文人汇聚的场所,一般指某个楼某间房,作为地点某群人构成的营运机构。画院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实最早的画院产生在西蜀,以公元935年后蜀孟昶任命黄筌“待诏”翰林图画院院长一职,即西蜀画院始。
西蜀画院在历史上和我们今天的狭隘意义的画院不同,西蜀画院之西蜀既是朝代名也是地域的概称,地域角度理解一般意义上是指以成都为中心的地理空间。在现在看来,当时的画院取名也是极具智慧。犹如宋徽宗时期的“宣和画院”,宣和是年号,是指这个年号间的翰林图画院,和我们今天的画院大有不同。所以从国家层面设立画院的这个角度来讲,西蜀画院是中华绘画史上第一所画院。
书法家画家在中华文明史上层出不穷,知名的不知名的也是数不胜数。即西蜀画院始那一时期,画家的地位才有所提高,虽然大多都是出生于封建市井平民,但是有其较高的审美趣味和美学见解,因而深的帝王的欣赏,画家才从个人行为变为有组织机构管理的群体。
而后才有了宋朝的“宣和画院”,宋时徽宗极富绘画才能,为画院定立了一套完整制度,以自己的鉴赏趣味和创作方法要求画院画家的创作。明代画社,虽有画院之名,却无画院编制之实,相比宋代,在机构、制度、授职等方面上显得很不完善。而后发展到至今的国家画院及大量民间书画院。
为什么西蜀画院会设立在成都?天时地利人和,这六个字近乎完美的解释了这一原因。
天时。在国家强盛,经济繁荣的唐宋时期,因为有其开明的文化政策,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力的氛围,孕育了万分繁荣的文化,五代十国在政治体制上虽然分崩离析,但深厚的大唐文化不留余力地支撑着每个诸侯国的文化生活。人物以南唐后主李煜为代表;地域上以西蜀、南唐和后周为重,尤其是西蜀,因为偏安一域,唐玄宗和唐僖宗曾因“安史之乱”和“黄巾军起义”而避难于成都,随之带去了大量的随身书画家侍从,因此很多都留在了成都,因此成都汇聚了最顶尖丰富的文化。
地利。“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诗人李白一首《蜀道难》,道出了四川地势之险峻,而成都作为中心盆地,被环山绕岭,是极具生存保障的地方。所以历史上凡有大难,西蜀都会成为避难之所,动乱导致文化不断聚集更新,因此,西蜀的文化极其繁荣,几乎达到了国家级水准。
人和。频繁的战乱导致人心动荡,民不聊生,所以人民心系安居乐业。如同仙境的成都环境让人流连忘返,乐在其中。避难至此的人民将各国各地文化在这里汇集暂存,日积月累,文化就源源不断的得到一个大的补给。比如抗日战争时期,很多文化大家都避难于成都,带去了文化的滋养和文化人的经脉。
所以西蜀画院设在成都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不断的战乱导致本国的文化没能延续,却让成都成为文化的根据地,吸收聚集各地丰厚的文化,让其达到艺术的顶峰。翻阅历史,革命爆发就是不断有后朝推翻前朝的经济政治文化,前有项羽看到如此奢华的秦朝暴君后大怒,一把火烧了阿房宫,难道前朝的房子有错吗?后有苏联推翻铁路。近300年经济繁荣、四方来拜、万邦来朝的大唐王朝,虽具开放和兼容的文化政策,但最终战乱的爆发依旧导致文化的断层。其最大的赢家莫过于成都西蜀画院。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学科的细化,我们现在画院的内涵变得狭小了,确指于书法与绘画的群体。书法与绘画自古同源,作为中华民族自有人以来最主要的艺术表达形式而存在,它贯穿了中华文明史的始终,博大精深既玄妙又不失章法,是中国古代文化之瑰宝。
中国山水画
探究理解书法与绘画这样的艺术形态,必须要明白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内涵;书法与绘画是技巧,精神和文化才是核心,不明白核心就明白不了技巧,所以在这里吴冠中“笔墨等于零”是正确的。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试想一下,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如果没有书法和绘画作为唯一维系文化古国的纽带,中国文化怎能一脉相传,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怎么来传承这一千年来文化的使命?
2015年9月,诞辰1380周年,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画院——“西蜀画院”在西蜀南门铁像寺水街又重新立起来。这无疑是成都乃至中国文化繁荣昌盛的标榜,象征中华民族将以崭新的精神风貌,踏上世界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