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同学暑假里有一项作业,要预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其实家里有两本,一本在乡下,一本在我老婆娘家,但都不在我们身边。所以我们决定晚上散步的时候,到书店给果同学也买一本。
兜兜转转,我们其他书店没去,先来到了复旦旧书店。里面各式各样的旧书,层层叠叠,每次去逛都觉得十分有意思。
这次在一个角落书架的底部,居然发现了这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十二月出版的《鋼鐵是怎麼煉成的》 ,繁体字、竖版。从略微破损、卷曲、陈旧的封面上,能看出它的明显的历史感,翻开书页能看到它原来的主人在上面做的标记。拿给甜筒看,甜筒觉得很有意思很神奇,居然能被我找到这个,就是担心对于果同学而言阅读起来会有难度。随即我们唤来果同学,果同学饶有兴致地拿过书,翻看起来,片刻后对我们说:想要,没事,基本能看懂。随后,果同学便成为了此书的新主人。
下图是书中的插画之一,这幅是作者的画像。很多早期书的插画都很棒。
繁体、竖版的目次。
回到家后,把书放在窗台上晒太阳,空闲时仔细翻阅。这本书的年岁很大了,1952年出版,此书是1953年10月上海第四次印刷,全书393000字。看到此书当年定价的时候,我把果同学叫过来,让他猜一下价格,而且放心大胆地猜,给你10次机会。果同学从2毛钱猜到1000元(果同学知道新华字典的价格一般与当时的猪肉价格相当,因此敢猜1000元已是相当有勇气了)。又叫来哆来咪发老师猜,哆来咪发老师也没猜到。当我告诉他们这本书的官方定价为15000元的时候,果同学和哆来咪发老师都很吃惊并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老爹:为什么这本书要15000元?这个15000元相当于现在多少钱?果同学对于过去的钱、过去的银子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一直很感兴趣。
哆来咪发老师说这本书的年纪比她还大,对于那个年代的老钞票小时候见过,但她也没有什么印象了,这个得要问你外婆(她们又有话题了,哈哈)。
看到这本书的定价,我知道我触及到了1953年关于人民币的一段历史,从定价就可以看出那个时候的人民币的购买力和现在有非常大的不同。
网上搜索到的资料显示,1953年的时候,我们使用的是第一套人民币,于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成立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发行。因此我找到了中国人民银行河北省分行的网站,看到如下资料:
一、第一套人民币
第一套人民币于1948年12月1日正式从小灰楼开始发行,到1955年5月10日停止流通使用。共发行了12种面额,62种版别。其中最大面值达到5万元。
第一套人民币上“中国人民银行”字样是由董必武同志亲自题写的,排列由右向左。在发行当天,时任发行科科长石磊同志用冀南币按比率换下了人民币50元第一号。为了配合宣传第一套人民币,人民群众编制了快板和黑板报。第一套人民币版别复杂,质量也参差不齐,这是由于当时印刷设备、物资供应等条件限制造成的。可是即便如此,第一套人民币依然为统一全国货币以及建国后的经济恢复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由此,我知道了,当时人民币最大的面值曾经达到过5万元,而我们现在使用的第五套人民币的最大面额为100元。
同时从度娘上也查到了一些补充资料:
从1948年12月到1953年12月,共印制发行了12种面额、62种版别的人民币,最小面额只有1元,最大面额则是50000元。到第一套人民币发行后期,1元券几乎退出流通领域。印制工艺多样,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为了用最快的速度进行钞票的印制、发行,以满足解放战争的需要,当时只得采取应急措施,老厂新厂一齐上,新旧设备一齐用,工艺上采用了石印、凸印、凹印、胶印、凸凹合印、凸胶合印、胶凹套印等七种技术,纸张、油墨等主要原料也都是就地取材。因此,钞票的质量差别较大、参差不齐。
第一套人民币发行时期,由于战事仍然没有结束,以及后来一些资本家倒卖银元、生活用品等原因,导致第一套人民币通胀情况比较严重,因此从1948年12月起,到1950年1月,仅仅过了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最大面额就从50元猛涨到10000元,之后在1953年底又发行了50000元。
那么这本15000元的《鋼鐵是怎麼煉成的》,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呢?
我查到了这样的一篇报道,里面有这样的描述:云南社会学者赵立介绍,上世纪50年代初,通货膨胀很厉害,国家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面值也很大,最大面值为5万元。1953年,在昆明,5万元可以买到2只鸡或是20公斤大米。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100多元钱。1955年发行了第二套人民币,最大面值为100元,按后来的折合比率来算,1953年的5万元,相当于后来的5元。“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5元的购买力也是很强的。”
那么在1953年5万元能买到20公斤大米,换算成现在也差不多在100元左右,果同学在那里算了一下500:1,我们的书当年的定价相当于30元。
这次的探索很有意思,我和果同学一起探索了1953年的15000元的一本书,这本果同学拥有所有权的、泛黄的、竖版的、繁体的书。
另外,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记国外名著作者的名字。有一度能背出国外名著作者的名字是一件现在看来或许无聊,那会儿会觉得有点“了不起”的事情。我就记过这本书作者的名字: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到现在我还能快速准确无误地说出这17个字,算是童子功吧。现在果同学也会了,有时候跟着老爹一起做些无聊事,也不会显得那么无聊。
过两天我就该让他和我一起背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的脸上露出了幸灾乐祸及预谋已久的表情。
果同学,你的同学读的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你读的是《鋼鐵是怎麼煉成的》,15000元的书,你可得好好读,好自为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