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去年年底买作者的前两本书的时候,顺便捎带买的。从3月30日开始阅读,今日阅读结束,感觉收获颇多。原来解读过好几部电影,读了这本书才发现,自己原在欣赏电影方面,原来还没入门呢——通常是把电影当作文学作品来解读,重点放在解析形象和挖掘主题上,未免太过狭窄。
再次了解作者吧:托马斯·福斯特,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专长,20世纪英国爱尔兰及美国文学教授文学戏剧与创意写作课程,他的文学课是美国最受欢迎的文学公开课,著有多部学术研究著作,畅销文学阅读指南《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和《如何阅读一本小说》是他最受欢迎的作品,2016年出版《如何欣赏一部电影》。关于前两本书的内容,可参看我之前写的两篇读书笔记:《运用法则,提升读写小说能力》,《借助文化符码,解读文学作品》。
作者在引言中阐述说,电影是一种叙事的艺术,而非戏剧艺术,因为摄影机具有筛选影像的特性,会作出选择,而这是叙世的基本元素。电影制作者可以运用各种设备将我们代理正在放映的场景,以光速进入另一个场景。电影是要呈现出来的,你永远不能给我们讲述一个角色,必须呈现你的作品。总之电影像其他艺术一样,有一种专门的语言。这些语言包含一些不同的元素,如视觉元素,声音效果,背景音乐,明暗的运用,时间设置,空间安排动作还时常有话语。其中某些部分也被其他艺术形式应用,但综合起来全套完整的电影语言只对应着一种艺术形式,尤其是这几种元素,以十分独特的方式发挥作用,并遵循一套规则,相当于电影的一套操作系统。
如果我们想理解电影的语言,想掌握其语法就得了解第1条规则,电影是一种移动,是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中描述事件的移动,角色,物体和拍摄设备会处于以各种组合方式进行的动态之中,比如影片中火车的抵达常常是提示某个事件的开始或表明某一事件的结束。无论摄影机运动的性质是什么,这里有一项基本的规则,如果场景不论它是荒野山脉还是纪念碑峡谷,拒绝移动,那就移动摄像机,电影是唯一一种依赖捕捉、存储和呈现移动而存在的艺术形式。
这本书共20个章节,作者以生动活泼幽默的语言与读者对话,我们好像置身于作者的课堂,聆听,对话,交流,产生思想的碰撞好了,接下来我们就进入作者的20堂课吧。这20节课,作者谈论了欣赏电影的视觉角度;摄影机的位置和焦点;镜头场景和段落的关系;默片的价值和现状;影片中光线的明暗;电影的类型;电影中的魔法、电影中的音乐等。
读这本书,首先是长知识。比如在第一节“眼见为实”里,作者引用了“契诃夫的枪”原则,这是我以前闻所未闻的:如果有人在第1幕亮出了一把枪,他就必须在第2幕开火,否则这把枪就不应该出现。作者因此总结说:不要引入多余的视觉信息,尤其是那些能带来巨大预期的东西。
第一次看到这个原则,感到整个世界都澄明起来,不禁拍案,击掌,舞之蹈之!道具在电影中是如此重要,其实就是说电影镜头出现的事物景物不能是随意的东西,都有什么暗示意味衬托作用在里面。那我们文学创作呢?学生的写作呢?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景物,如果只是为写而写,没有承载一定的作用,那就是不必要的应该删除的。所以,作品中的景或物就是作者的意象,在有一定长度的作品中,不应该只出现一次,反复出现才能强化其暗示或陪衬的效果。
其次是获得了一些解读(欣赏)电影的符码。在第三节:镜头!场景!段落!作者介绍说,电影中最基本的单位不是场景而是镜头。场景是电影意义的基本构建模块,一个场景通常只在同一地点,有同样的演员来演出的内容单元。一个镜头会传递出视觉的(或听觉的)信息。一个场景会包含一段故事,它是由摄像机拍摄的一段段视觉信息及镜头组成的场景是一个完整的行动,没有固定的时长。一个段落运用更大段的故事那些场景来形成一个故事框架,不管它有多简单,但总是包含开始中间和结尾。镜头积累成场景,场景积累成段落。以后把握电影结构的时候,绝对用得上啊。其实和文章写作也是很相似的:作者用心灵捕捉镜头,一个个镜头组成一个鲜活的场景,几个场景构成起承转合的故事。
还有这个,“30 -60 -30”,一部电影由时长不同的三幕组成,这就是时间比。掌握住这个符码,我们在观看电影的时候就能够把握观影的节奏,有一种掌控感,把握电影的节奏,而不至于看得稀里糊涂。
三是提升了欣赏电影的能力。比如读这一节,“如何看待改编自电影的小说”。作者首先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改编电影时代。改编的电影真正的优势是具有吸引大量观众的潜力。为什么呢?因为那些优秀的图书已经吸引了很多的读者,改编自小说的电影会把这些关读者变成观众让他们自觉掏钱走进电影院。作者又阐述了书和电影各自的美妙之处:书的美妙之处在于它不仅让我们允许我们发挥想象力,还要求我们想象,才能让我们看到一切。而电影的美妙之处在于它将一切呈现在我们的大荧幕上……电影是一种被动媒介。如何看待改编自小说的电影呢?作者的看法是:1.电影必须与电影的方式成功。2.不要有任何成见,认为什么必须或不能包含在电影里改编电影中最好的元素往往是脱离小说的,而最糟糕的元素也是。3.不要做明显愚不可及的改动,要判断改动或忠于原著是否有价值,得结合全片来看。4.要有双重思维,一个用来存放你对文学原著拥有的珍贵记忆,另一个用来检验电影版本。
改编提供了诱人的机会,让你用自己的创造力去积极乃至激进地欣赏电影。想起去年暑假,如果不是读过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我是不会去看徐静蕾导演并主演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种改编,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直接复制情节,给人的感觉很不自然。
遗憾的是,读这本书,感觉自己看过的电影太少了!作者为阐述他的看法,举了很多电影的例子,在这本书的最后也拉出了一个清单,是书中讨论过的电影,还有一些是草草提及,或者是本该讨论却忘了的电影,近百部。我只看过其中的11部:《哈姆雷特》《国王的演讲》《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指环王》《金色池塘》《辛德勒的名单》《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欲望号街车》《泰坦尼克号》《杀死一只知更鸟》《绿野仙踪》。其中《金色池塘》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大概内容都忘记了。而观看大量的电影是理解这本书的第2套大纲或者智力背景,就像诵读大量的唐诗宋词是理解《人间词话》的第2套大纲或之类背景一样。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本书的阅读,为我打开了一扇电影欣赏之门,成功地激发了我观影的兴趣。好几年前跟随网师也观看并解读了不少的电影,这几年观看的电影实在是太少了,尤其是这两年。好的电影不但能让人心灵放松,带来生命的启示,对教师这个职业来说,也会给予很多的启发,可以借助聊电影拉进与学生的距离,碰撞出思维智慧的火花。更贴近的,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们知道如何去多角度地欣赏一部电影。掌握了电影语言的语法,那就把想象力和智慧一起运用到要看的电影当中。今年暑假,每周有固定的时间,要与孩子一起观影,亲子观影,之后还可以一块儿交流研讨,形成我们之间的语言密码……想想就很期待。
也把这本书推荐给喜欢观影的你。
下面是对于这本书20章节的内容梳理。
1.眼见为实。电影是一种视觉美景,其中的视觉影像是移动的。“契诃夫的枪”原则(道具对效果的影响):如果有人在第1幕亮出了一把枪,他就必须在第2幕开火,否则这把枪就不应该出现。不要引入多余的视觉信息,尤其是那些能带来巨大预期的东西。不要相信你看到的,或者你以为自己看到的。电影是建筑在欺骗观众的基础上的。要确认你让你看到的,真的是你认为自己看到的东西。
2.摄影机替我们思考。摄影机的位置和焦点包括剪切决定了我们将要看到什么,如何观看,所以电影是一种叙述的艺术,而不是戏剧性的艺术。
3.镜头!场景!段落!电影中最基本的单位不是场景而是镜头。场景是电影意义的基本构建模块,一个场景通常只在同一地点,有同样的演员来演出的内容单元。一个镜头会传递出视觉的(或听觉的)信息。一个场景会包含一段故事,它是由摄像机拍摄的一段段视觉信息及镜头组成的场景是一个完整的行动,没有固定的时长。一个段落运用更大大段的故事那些场景来形成一个故事框架,不管它有多简单,但总是包含开始中间和结尾。镜头积累成场景,场景积累成段落。
4.沉默是金。默片从来都没有死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存在有声电影的边缘和角落里。(比如《辛德勒名单》,《国王的演讲》)
5.在暗与亮之间。(用光线的明暗来表现人性的明暗)
真正属于美国的电影类型只有两种:西部片和黑色电影。
6.形象就是一切。真正会给我们留下印象的是形象。形象本身必须要引人注目。还有一些超越自身的信息,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而是具有某种暗示或陈述意味。
7.近和远。距离的远近能表达所有类型的感情或心理状态,从渴望、疏远到亲密再到攻击性。许多角色都缺少全局观,他们太看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小事,注意不到周围发生的更大的事情,或者太过自私不止,以大局为重。比如咕噜,他因为长期占有魔戒,身体和心灵都扭曲变形。
8.没有色彩的艺术。电影艺术唯一的和最严重的灾难性的改变就是黑白电影的死亡。黑白电影与彩色电影相比,漆黑的阴影会变得更黑,对比更强烈,也更擅长表现微妙的层次感;黑色和白色在我们与真实的世界之间设置了恰当的距离;黑白电影可以让我们与精神病态拉开距离,与罪恶灾难拉开距离;黑色和白色也非常适合表现幻想。
9.爆米花时间发生了什么?每一部小说都是关于如何阅读那本小说的一堂课,而这一科在他最需要的地方是最有利的,那边是开头,部分电影也一样。借助在开头运用的元素,电电影提供了一些蛛丝马迹来告诉观众怎样理解才最好。每部电影开头都为我们提供开始观看影片需要的足够的信息,他必须介绍主角,提供故事背景,提供故事发生的环境和来龙去脉,让我们稍稍领略接下来电影中要发生什么,以及让我们想继续看下去。
10.他是谁的故事,以及他的故事是什么?看片名儿找主角,但可能会发生误解。一致性和复杂性在很大程度上是有以下两个因素调动的来龙去脉和动机来龙去脉是指角色的外部环境,比如生活阅历,社会关系工作经历及生活中一切重要的事。而动机一切错综复杂的方面会归结为一个问题,角色需要的是什么?环境和动机会导致冲突,而正是冲突帮助我们发现角色真正是什么样子,冲突可以是外在的或者是内在的。在一串情节中有一个内部冲突和两个外部冲突还不错。冲突反过来会导致变化。大部分的次要角色不会有很大的成长,他们的主要功能是帮助别人成长。30 -60 -30,一部电影由时长不同的三幕组成,这就是时间比。
11.有多少人,以及他们在哪儿?单人镜头双人镜头多人镜头。
12.镜框中。几乎每部电影都会在某个时候运用这种内部情况进行限制控制,强调对比结合分离,或者是从其他方面管理视觉元素。
13.高度类型化。几乎每部作品都属于大家熟悉的某种类型,而某一种类每一种类型都有它的一套规则,电影看起来像其他电影是因为他符合某个有相对限制的类型的特征。只有合乎标准的电影能得到投资。有时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就能形成自己的类型。每种类型都有他的传统,这些传统会随着时间发展变成陈词滥调,耗尽自己的魅力成为戏仿或讽刺的对象,但只要有人遵守,他们就会存在。有悟性的创作者有时会从其他类型中借一些元素制造惊喜或滑稽效果。关键是知晓这些类型的存在,并注意其中的传统是什么,怎么运用。
14.改编为电影的小说。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改变电影时代。改编的电影真正的优势是具有吸引大量观众的潜力。书的美妙之处在于它不仅让我们允许我们发挥想象力,还要求我们想象,才能让我们看到一切。而电影的美妙之处在于它将一切呈现在我们的大荧幕上……电影是一种被动媒介。如何看待改编自小说的电影?1.电影必须与电影的方式成功。2.不要有任何成见,认为什么必须或不能包含在电影里改编电影中最好的元素往往是脱离小说的,而最糟糕的元素也是。3.不要做明显愚不可及的改动,要判断改动或忠于原著是否有价值,得结合全片来看。4.要有双重思维,一个用来存放你对文学原著拥有的珍贵记忆,另一个用来检验电影版本。
改编提供了诱人的机会,让你用自己的创造力去积极乃至激进地欣赏电影。
15.电影魔法。就是一部电影将我们带入他创造的世界的手段和技术。电影特效的历史无论特别与否,都是一个关于发明与创新的长长的故事,推动创新的通常是愿望。电影中最具魔力的时刻并不需要什么太特别的东西,需要的仅仅是一点小花招。有时候最棒的电影魔法根本不需要摄影机的花招,只需要精心的筹划和令人难以置信的勇气。电影魔法电影可以施展魔法,因为电影就是魔法。看电影的时候,我有想象和情感上的真实感才重要。就像柯勒律治所说的话,我们在面对文学作品时,愿意暂时抛下怀疑。对于电影我们并不是必须相信那样的真实,只是暂时终止了,原本十分理性的怀疑这个过程,相当于艺术家和观众达成了某种契约,这是一项公平的交易。
16.你无法两次踏入同一部电影。当下任何一部电影与他们的鼻祖之间都只隔了2~3层关系。
17.听音乐。音乐让电影变得更好:音乐通常能告诉我们某个时刻或场景的意义,还能告诉我们许多个时刻是如何连接在一起的。音乐还突出了情节和主题元素。
18.形象化地说。影片的创作者们将形象呈现出来,无疑是为我们的理解方式提供了暗示,但观众才能最终决定他们的重要性。有时候形象太明显,暗示的意义也有点过于呼之欲出了。电影中有一种特殊的形象表达法与角色及与之相关的物件有关。配饰能让一切发生改变。
19.观察的大师。每位导演都有自己的独特喜好。我们能在一位导演的全部作品中看到某种倾向,但如果死守那些倾向就有可能认错作品,毕竟我们希望艺术家为我们所熟悉,但也喜欢得到惊喜。
20.来测试一下。一部制作精良的电影,其中各部分的有机配合使整部影片更有力,必要的情节组成部分也有所象征,这些都加深了电影的意义。
结论:当一个电影导演。电影与其他艺术媒介不同,每个人都能成为欣赏他的专家。专业知识如何形成靠时间,更具体地说是活跃的时间。观看1000部电影本身就提供了一定的专业水平。如果一部文学作品唯一的受众就是创作者本人,那他本质上就没有意义,因为只有一位观众会导致判断力不足,活力不足,但第2位观众与作品相遇时,作品便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