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老了。
有一天,一个男人主动向我走来,介绍自己,那是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都不会忘记。那时你很年轻,大家都说你美丽极了,现在我特意来告诉你,在我看来,现在的你比年轻时更美,你现在这张备受摧残的面孔比年轻时娇嫩的面孔更让我热爱。”
开篇的文字,就出自图片里的奇女子,法国作家杜拉斯的半自传体小说《情人》,她曾说过一句惊世骇俗的话:“我如果不是个作家,就一定是个妓女。”
王小波非常推崇杜拉斯,尤其喜欢《情人》,因为“它写出一种人生的韵律”。王小波曾说没有《情人》,就不会有《黄金时代》。
《情人》被搬上银幕已经有30年,而王二和陈清扬依旧还留在《黄金时代》,我觉得中国目前没有哪个导演敢拍这个小说的男女情爱,更没有哪个女演员敢演,恐怕会成为第二个汤唯。
王小波所说的“人生的韵律”,我体会了一下并尝试着用心理学的视角去解读给你,可能会更加容易理解:
韵是一种风格和感觉。
我第一次看《情人》电影的时候,完全被电影“韵”给迷住了:胶片的复古颜色、湄公河的南洋风情、东西方的相会、拉丝的眼神、湿热的空气、还有梁家辉充满性张力的压抑,法国少女漫不经心的深情。
可惜我当时年纪尚小,除了看到浪漫绝美的画面和美好的肉体,我只能看到电影一种混沌一样存在,不可言说的一种混乱,混乱里有很多的通道。
我那时也看不懂,为什么最后一幕,杜拉斯乘船离开,中国情人远远的目送,杜拉斯如雕塑一般看着情人的那辆黑色汽车慢慢消失,唯有眼泪见证这一幕。
我那时的自己也是一团混沌,我还不曾看到过自己的恐惧,也不曾直面过自己的真实。我那时也真的不懂,为什么相爱的人要分开,肯定因为爱得不够。
现在我理解,作品展现出来的“韵味”,其实就是作者人格底色的显露,杜拉斯的人格底色就是充满了残缺和破碎感,为了不被这样的破坏力量摧毁,杜拉斯展现了超乎常人的精力和创造力。我想这也是王小波所推崇的那部分人生的韵。
除了看到以上这些,我还看到了影帝的屁股。
律是不可避免的末日审判。
看完电影以后过了很久,我看了小说。文字展现的是更加幽深的世界。
古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精神分析最初的时候认为一个人6岁以后再无新鲜事;意思是六岁一个人的核心人格基本形成了,这个人会按照这个形成的人格去行事,模式几乎是可以预测的,也就是命已定矣。
作者的成长经历几乎也就是《情人》的剧情,杜拉斯的父母为了生计举家搬到法属殖民地印度支那。父亲早逝,一家人陷入贫困。
杜拉斯的大哥备受母亲偏爱,并且暴躁跋扈,以欺负杜拉斯和弟弟为乐;二哥温柔懦弱。这种畸形的家庭关系中,杜拉斯和她的二哥是有超越兄妹感情的情愫发生,而她的母亲大约是无力承受,只能选择无视。
少女时期杜拉斯遇见了一个中国男人李云泰,他成为她的第一个也是终生难忘的情人。他们在一起度过了两年的时间,然后杜拉斯靠着中国情人的资助,回到法国读了大学。再没有见过面。
这个中国情人,温柔且懦弱,他们在一间出租屋里,度过许多耳鬓厮磨的夜晚。她出身体,他出钱,但是两个同样孤独、迷失、压抑的灵魂,在那些湄公河畔闷热的夏天,都不可控制的付出了同样的情感。
杜拉斯用着最淡然的笔调,写出了最热烈的情爱。
少女的家人一边羞辱着这个中国人,一边享受着女儿身体换来的中国人的财富,面对女儿和中国男人的风言风语,杜拉斯的母亲再一次选择无视。
这里是不是很熟悉?母亲知道儿女之间的不伦的传闻,她由于自己无法面对选择忽视;到了这里同样是女儿和一个中国男人的不伦,她还是由于现实经济的无力,选择了忽视。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所有的关系的原型,只跟两个人有关系:父亲和母亲。
从未得到父爱庇佑、母爱滋养的少女,爱上这个温柔富有的中国情人也是必然,这个中国男人是她理想父母的双重投射。
但是她又深深的认同着母亲对自己的忽视和冷漠,正所谓那句歌词“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所以她也以同样的忽视和冷漠去面对她的中国情人。
这导致她从未看见自己的真实需要和情感。杜拉斯把对于父母的幻想和需求,投注到一个又一个温柔又懦弱的男人身上。杜拉斯的一生就是从一个情人这里到另一个情人那里。
直到她66岁,还有一个27岁的情人。
杜拉斯一生有很多情人,但是她从未完整的拥有过一段爱,童年的经历让她对“残缺”情有独钟。她动荡的童年让她一生如同一只野猫一般,从来无法安定下来,但也是这样,她警惕且敏感,也造就了生命力和创造力。
顺便提一嘴,写《情人》的时候,杜拉斯已经70岁了。
写到这里,我才明白过来,为什么我看《黄金时代》的时候感觉女主角陈清扬似曾相识。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全世界的人,一定是写出了人性的共鸣。作者将潜意识里无妄幻想通过角色演绎出来,这部分的幻想也是大部分人没有被察觉的自己的幻想和渴望。
文学作品唯有这样在读者的潜意识层面一次又一次的进出,才能一次又一次的撞击读者的身心,唯有精神和肉身的双重共鸣,才能翻越语言的巴比塔,被全世界的读者所铭记。
所以王小波所说的“韵律”,就是既有作家个人的腔调写作方法的渲染,又有自己深深的人格的融入和普世通用的人性定律。
我们去了解情人的意义是什么
文学作品即是横亘在作者与受众之间的一个过渡性空间。
作者的情人、情事可能也能照见我们自己的情感生活。
在这个空间里,我们接收着作者发出的一切潜意识的信息,你捕捉到的就是你自己潜意识的一部分,进而我们可以洞见一部分自己的最深的秘密。这就是过渡空间的意义。
当你正在经历生活的挫折,或是无意义的重复吞噬了你活着的感觉,可以来读一读杜拉斯。
虽然作者肉身已消亡30年,但是只要走进这个她一手建造的过渡性空间里,你依旧可以跟杜拉斯相遇,汲取她的生命力。
其实很多作家,哪怕用骨血为笔墨,也要写出一部传世作品,在我看来,这就是作者把他的所有生命力投注在文字里,这部作品从此有了“我的生命”。
这跟历史上的帝王成就霸业是为了名流千古也是一样的倾注生命。写文章和建国立业这两件事,在精神分析的视角来看,都是一种升华了的永生的妄想。
莎士比亚曾经在他最有名的《十四行诗》中写到“只要你在我永恒的诗里,只要我的诗在世上不逝,你将不朽。”这应该是一个男人能给到情人的最爷们的承诺。
如果一个咨询师自己不曾体验并读懂亲密关系里的甘甜和苦涩,不曾体会过完整和残缺,不曾学会把每一份抛向对方的索求统统收回到自己手中,不曾有过丰富的身心体验和在破碎之上的整合性成长,这个咨询师是不能够在你个人成长和亲密关系的探索中给出你想要的答案。
我在前文里提到了杜拉斯的“人生剧本”,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剧本,当这个剧本外化的时候,就会按照这个剧本一遍遍的演绎自己的人生,有的人称之为“命运”、“天意”。
如果你对自己的剧本有同样的好奇心,欢迎你随时邀约我探索,我一直在这里。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并点赞,同频的人早晚会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