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有一句名言——"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每天要多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妥当。人做到每天反省自己是不现实的,但从来不反省也是不正常的。一个人如果想进步,想让自己变得更好,就一定要经常反省自己。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别人是智慧的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自知。
其实仔细想想,能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又有多少呢?许多人并不能认清自我。他们洞察不到自己的缺点,别人给他提还不满意,嘴上说的跟心里想的不一样。人往往只能看到别人的缺点,看到自己的全是优点。即使有人能觉察到自己的缺点,也仅仅在皮毛,并不会深刻剖析自己到灵魂深处。觉得无所谓,更不愿意去改正。他会安慰自己人无完人。更有的人别人一给他提意见他就暴跳如雷,觉得别人是在接他的短,让他失了颜面,因而耿耿于怀。放心,这种人再也不会有一个人给他提意见了,他会永远生活在自我编织的光环里孤芳自赏。一个人不光要看到自己的优点,还要在优点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让长处遮蔽自己的眼睛,也不能让短处掩盖自己的长处。如此才能在自知中不断提高自己,使长处得到有效发挥。
庄子说,"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就是说知道自己是愚昧的人不是大愚昧,知道自己是迷惑的人,而不是大迷惑的人。愚其实是种收敛,是一种极高的智慧。大智若愚就是形容外表看似愚笨而内心却是有大智慧的人。无知的人处处体现出宽容大度,显得绰约柔顺,又不失君子风度。所以能很好的融入集体中,看似无知,实则有大智慧。而那些太过聪明锋芒毕露的人就很容易树敌限自己于不利。知道自己傻的人难道还会真的傻吗?知道自己无知,乃是大智的体现。日常生活中,多数人都把自己归为聪明人的行列,认为自己的所做所为都是正确的,又有几个人是从心底里真正认为自己很傻和无知呢?尤其是有人被夸几句就不知东南西北了,都不喜欢别人骄傲,你自己又可曾在心里真正谦虚过呢?
战国时,秦将王翦,在始皇把全国的军队交给他作战后,他怕有功高震主的嫌疑,故而请赐良田房屋,到了潼关以后,他又派人请求,有人不理解,他说,并非我贪婪,而是秦王多疑,我的处境非常危险。我这样做就是为了打消他的疑虑,保全自己。王翦无疑就是大智若愚的典型,相反,韩信不懂得收敛自己,为人高傲不谨慎,产生了功高震主的嫌疑,最后被刘邦所杀。
老子说,"含德之厚,比干赤子"。他说婴儿有特殊的淳朴品质,心中没有杂念,可以说闭目塞听。老子并非让我们的智力停留在婴儿阶段,而是让我们的心永远可以像婴儿一样纯洁。纯洁不是傻,有些事放开一点,人生匆匆几十年,何必跟自己过不去呢?让自己幸福一点,开心一点,少点聪明,多点无知,少点计较,多点宽容,才是道法自然的境界。不要处处争强好胜,多给人留点面子,给自己留条后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做人低调一点,努力一点,聪明不是只体现在聪明上的,太过聪明的人只会被聪明所误。
认识自我是非常必要的,很多人因为对自己没有清醒的认识,才导致自己的事业不顺,家庭不和。人心应该是纯洁善良的,但我们经常被外面的一层虚伪所包围,不能使其发挥本性,实在是很悲哀的事。
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改正自己的缺点,我行我素,那么他就是不自知。一个没有自知之明的人往往很执拗,会一意孤行,最终一事无成。而这种人往往也不会受人欢迎。资质愚笨的人,如果有自知之明,勤奋上进,踏实做事,也有可能取得成就,比误用自己聪明才智的人好得多。我认为一个人如果本性善良,对自己有正确的定位,不好高骛远,就不会做出格的事情。
其实你从别人的身上就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当你认为他有的方面欠妥时,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那样的毛病。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日常生活中,当看到有人低头回答别人的问话时、当众人说话,突然有人打断转移话题时、当别人跟你说话你却去看手机时、以及在一个安静的场合大声说话等等,这些都是没有礼貌不尊重人的表现,很让人反感。虽是小事,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看到别人爱占便宜你很痛恨,听到别人自夸,你觉得不顺耳,听到有人言辞尖刻当面揭短你不能容忍,反思自己是否也有过这样的行为?静坐常思己过,你才能不断提高,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说话做事谁都有错的时候,不能因为一点小小的瑕疵而否定这个人,看人一定要看大方向。别人斤斤计较让你讨厌,你自己的胸怀就一定宽广吗?没人愿意跟自私的人交往,多为他人着想也是自己人格修养的一种表现,也容易得到理解和帮助,对自己的为人处世大有益处。经常反思自己是否说了不当的话,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无论男人还是女人,胸怀宽广就会受到欢迎。当然,人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但我们可以尽量多改正缺点,成为一个不让人讨厌的人还是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