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说《人生》的开头,路遥引用了柳青先生的话——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其实,路遥自己的人生也有4个重要的岔道口,如果这4个岔道口里任何一个出现问题,他可能都不会成为后来的路遥;任何一个出现问题,我们今天都不会看到一部叫《平凡的世界》的小说。
1.过继
1949年12月2日,路遥出生于陕西清涧县石嘴驿镇王家堡村,他是家中长子,有四个弟弟,三个妹妹,家庭十分贫困。
路遥的大伯王玉德,家住延川县郭家沟村,生过孩子但都夭折了,就把路遥要过去“顶门”,这一年路遥只有7岁。他后来在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说自己“七岁时赤手空拳离开父母离开故乡去寻找生存的道路”,说的就是过继给大伯这件事。
也正是这次过继,改变了路遥的命运。如果他不过继,家里子女多,他要帮助干农活,就没机会走进学校。假如没有这次过继,延川县或许会多一个能干的农民,但中国文坛会少一个著名的作家。
2.上中学
1963年,路遥高小(那时候小学分为初小和高小)毕业,小升初考试,他在一千多名考生中排名第二。但路遥的养父坚决不让他读中学了。这样的经历和《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安颇有相似之处,但不同之处在于路遥最后还是上了延川中学。
养父不给报名费,路遥就找同学凑钱,在凑钱的过程中,有人建议他找村里的领导,争取支持。路遥就去找了大队支书刘俊宽,刘俊宽帮他解决了问题,借给他两斗黑豆,让他换成钱去交报名费。当他去报名的时候,发现报名日期已经过了,又是刘俊宽赶到延川中学说明情况,最终让他上了中学。
这件事对路遥的影响很大,一方面是上学本身,另一方面,是让他知道,在关键时刻,通过抗争和努力,一定程度上可以把握自己命运的走向。
3.走上写作道路
路遥最初并没有想成为作家,他在“文革”中曾当过造反派头头、县革委会副主任等,当时有一定的政治抱负。
路遥最终走上文学道路,与诗人曹谷溪是分不开的。曹谷溪当时是县革委会通讯组副组长,他和路遥在文革初期还是对立派,但他不计前嫌,把当时在当民办老师路遥调进通讯组,指导路遥写作。他们一起主编了诗集《延安山花》(里面有路遥8首诗),出来后上下震动。于是乘势办了一份报纸《山花》,写诗歌的同时,路遥开始写散文、小说。
习近平总书记当时也在延川县当知青,他后来回忆说:“路遥我认识,当年下乡办事时还和他住过一个窑洞,曾深入交流过。路遥和谷溪他们创办《山花》的时候,还是写诗的,不写小说。”
可以说,如果没有曹谷溪的帮助,路遥可能不会很快顺利地走上文学的道路。
四、上大学
我们知道,路遥毕业于延安大学,其实当时他开始报的三个大学志愿分别是:北京大学哲学系、西北大学中文系和陕西师大中文系。但三个学校都没有要他,因为他在文革中曾是造反派。
最后还是当时延川县委书记申昜看重路遥这个人才,亲自跑到延安大学做工作,路遥成为延安大学的学生。大学期间,路遥贪婪地阅读中外名著和文学杂志,为他成为作家做好了准备。
茨威格在《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中说,历史上那些“星光时刻”,可以决定接下来的几十年、几百年。其实个人也是一样的,关键时刻的不同选择,会导致完全不同的人生。
路遥是幸运的,他努力把握自己生命的航程,同时先后有王玉德、刘俊宽、曹谷溪、申昜4个贵人在关键时刻帮助他。
我们也是幸运的,正是因为这4个关键的选择,我们才读到了路遥那些熠熠生辉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