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选孙子继承皇位却不选儿子,是老人在礼法下对长子的偏爱

洪武二十四年,太子朱标病逝,对朱元璋的打击是难以想象的。

但他是皇帝,哪怕儿子死了,他也只能在没人的时候,像一头受伤的狮子,独自舔舐伤口。

站在群臣和天下百姓面前的时候,他就是洪武大帝朱元璋,就要保持威严,即使天塌地陷,也不能动摇。

朝中大臣催促朱元璋新立储君,维护江山稳定,作为一个失去爱子的老父亲,这些人的话,把人走茶凉的心态表现的淋漓尽致。无疑是在戳他的伤疤,他恨不得把这些人全都……。

可是作为帝王,他不能,他只能站在天子的角度从政局出发考量,不能掺杂过多的个人情感。

所以,和臣子们一样,新立储君也是他不得不考虑的事情。

原本作为大哥的太子朱标死了,按常理来说,就应该是弟弟们继承储君的位子。

《大明令·户令》也明确规定:“凡嫡庶子男,除有官荫袭,先尽嫡长子孙。”

在这些兄弟当中,就能力而言,朱元璋最看重的是燕王朱棣,文武双全,绝对的帝王之才。

但是,朱棣有一个天大的原则上的缺陷,在朱元璋面前,注定他和储君无缘。

朱棣的母亲是元顺帝的遗孀洪吉喇氏,是作为俘虏被手下献给朱元璋的,怀上朱棣的时间又太紧凑。

很多人都怀疑朱棣是元顺帝的遗腹子,这一点对于普通人来说都是很难接受的,更何况是作为皇帝的朱元璋?

虽然朱元璋对朱棣的身世很有把握,但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

当时医术并不像后世那么发达,能够清楚的鉴定血缘关系,万一弄错了,那岂不是把大好江山,又重新还给蒙古人了吗?

他朱元璋岂不是成了笑话?这是坚决不允许的。

所以,哪怕朱棣能力再好,也不可能立他为储君的。

选来选去,发现其余儿子们能力都一般,都有有各种致命性格缺陷,不适合当皇帝,当然就不可能让他们成为储君。

只能把目光投向孙子辈,看来看去,也只有温顺乖巧的朱允炆,相对而言还好一些,矮子里面拔将军嘛!

朱允炆就这样理所应当成了皇太孙,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

这是民间的一种说法,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但不管真假,我认为朱元璋都不可能如此轻易草率的决定储君人选。

根据史料记载,朱元璋选朱允炆当皇帝而不选朱棣,其实是因为两个原因的考虑:

朱元璋是什么人?那是从一个乞丐一步步崛起,一路走到巅峰的雄主,一生南征北战,扫平了多少当时的俊杰!

朱元璋的身上,有着匪性、痞性、野性。多年的苦难,让他深深的看透了人心,心肠坚硬如铁。

为人谨慎,多疑,就像曹操一样,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仅仅因为朱允炆成为皇太孙,他担忧以后武将不安分,就可以毫不犹豫的,清除了那些跟自己奋战一生、忠心耿耿的老兄弟。

这样的朱元璋,如果朱棣的身世有一丝怀疑,就算他念着多年的父子情分,不会下杀手,那也绝对是对朱棣进行圈禁,而不是让他在北平就藩。

毕竟,朱元璋手里还有闻名天下的锦衣卫,最擅长的就是追踪查询,真有什么问题也不可能查不出来。

朱元璋的多疑性格,绝不会允许出现一丝一毫掌控之外的情况发生。

说朱棣是元顺帝的遗腹子,时间上根本就不可能。

朱棣出生在至正二十年(1360)年,那个时候的朱元璋正在和陈友谅较劲儿呢。

元顺帝和嫔妃远在大都,相隔何止千里,徐达和常遇春北伐也是在1367年了,朱元璋能从哪里,得到元顺帝的遗腹子和遗孀呢?

这根本就不可能。二者完全没有交集。

虽然后来朱棣称帝后,也曾多次修改自己的身世,直接造成了他的身世在不同史料上有不同的记载。

但那也只是朱棣为了皇位正统的身份,想要把庶子改成嫡子而已。

史料上记载朱棣的母亲,也只是马皇后和硕妃两个人,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元顺帝的遗孀。

这种手法很像后世的抹黑手段,真实性根本经不起推敲,逻辑不通。

也有说朱元璋的第八子,潭王朱梓是陈友谅的遗腹子,手法多像?

搞笑的是,朱梓和排行老七的齐王朱槫一母同胞,都是陈友谅的遗孀达定妃所生。

老七是朱元璋的亲儿子,反而老八成了遗腹子?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同样,也有人说,正因为朱棣身世的不确定,所以不受朱元璋待见,以至于朱棣到了七岁才正式取名。

可事实上呢?朱棣出生的那会儿,朱元璋正在和陈友谅进入最后的决战,争霸天下的战争正处在紧要阶段,常年在外征战。

对当时的朱元璋来说,给儿子取名字本来就是小事情,又常年征战在外,他根本不会在那种时间段,专门放下大业思考给儿子取名的事情吧?事有轻重缓急,这是常识,也在情理之中。

更何况除了嫡长子朱标之外,朱元璋明显对其他儿子没有那么宠爱。

不止是朱棣,就是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哪个不是后来过了好些年才取名字的?难道他们也不是朱元璋的儿子?

如果朱元璋这么窝囊,他还能在那元末群雄割据的格局中崛起吗?

朱标之所以生下来就有名字,固然有朱元璋偏爱的缘故,但是根本原因在于,朱标这个名字,是朱元璋的老父亲朱五四活着的时候,专门给朱元璋以后的嫡长子起的。

虽然谐音不太好听,但是注重孝道和亲情的朱元璋,自然不会违逆。

后面的兄弟正式起名的时候,当然就是跟着朱标的字辈走了。

这才是朱棣起名晚的原因。而不是什么不待见。

若真的因为身世不待见,朱元璋让朱棣就藩北平?为什么?

想一想,明朝时期的北平那是什么地方?那是明朝的边塞要地,是对抗蒙古草原,经略辽东的桥头堡。

一旦朱棣倒戈蒙古,或者和辽东之地合起伙来,对明朝反戈一击,带领敌军从北平打进来,直接兵扣中原。

北方各地藩王,很容易被胡人机动性出名的骑兵打个措手不及,整个明朝的北部疆域都会沦陷。

异族将会再次挥动屠刀,和朱元璋隔着长江展开南北对峙。

再加上朱棣就藩早期,云南、贵州等地还没有彻底稳定下来,在这个关键时刻如果发生战争,很有可能会响应蒙古人,在背后作乱捞取好处。

朱元璋瞬间就会处在南北夹击的情况下,明朝的基业很大概率会彻底垮台。

所以,北平的战略位置至关重要,这种地方只有交给自己的儿子,朱元璋才会放心。

如果朱棣的身份有一丝不确定性,再加上朱棣文武双武,那对明朝的威胁就太大了。

以朱元璋的性格,作为一代开国帝王,战略格局和眼光不会看不到这一点。

但凡朱棣的身世不清不楚,他根本就不会冒险的把北平交给朱棣,那是大明的军事命脉。

但凡朱棣的身份有蛛丝马迹的可疑,以朱元璋的性格,都不会放心他的。

可事实却恰恰相反,朱元璋对朱棣也是无比信任,虽然辽东还有辽王、韩王等藩王。

但是这些藩王年龄比朱棣小的多,朱棣就藩的时候,他们还只是刚断奶的孩子。

这就等于从北平开始,东北一代各地卫所兵力,以及藩王兵力,都在朱棣的掌控之下。

朱棣手中,至少有十万大军的指挥权,还有朵颜三卫,更是战力强悍。

即使后来辽王和韩王就藩了,也改变不了大局,辽东就是朱棣的势力范围。

可见朱元璋对朱棣,不管是能力,还是身份,都是无比信任的。

朱棣的身世从哪方面看,都根本不会存在可疑的地方。

所以,在朱标病逝,重新选择储君的时候,朱元璋考虑过朱棣。

秦王朱樉性格残暴,残害百姓,奢侈成风;晋王朱棡脾气暴躁。

这两人根本就不是帝王的合适人选,其他小的儿子更不用说了,基本上都是文不成,武不就。

只有朱棣,文武双全,性格沉稳,礼贤下士,爱兵如子,善待百姓,满朝上下一致好评,深受百姓爱戴,是不可多得的帝王人选。

可惜的是,朱元璋刚把这个想法提出来,就遭到大学士刘三吴的反对:

若立燕王,置秦、晋二王与何地?

《明实录》刘大学士奏曰:欲设燕王,置秦、晋二王何地?

就这么一句话,让朱元璋就彻底打消了立燕王为储的打算。因为燕王在礼法祖制上就说不过去。

朱元璋从小身世可怜,被元末贪官污吏逼迫,在数日间家破人亡,家人几乎全部饿死。

导致朱元璋从小缺乏亲情温暖,也就格外珍视亲情。

那个死守洪都血战陈友谅的侄儿朱文正,因为不满朱元璋的封赏,背叛了朱元璋去投靠陈友谅。

结果被朱元璋发现了,以朱元璋杀伐果断的性格,都没有杀他,开国之后依然封他为靖江王,就是因为朱元璋看重亲情。

后来秦王朱樉在西安封地残害百姓,大兴土木,欺压良善,违背伦常宠妾灭妻。

朱元璋气得暴跳如雷,恨不得把朱樉剥皮拆骨。

但是后来,也只是从西安召回打了一顿,就放回去了。也是因为朱元璋重视亲情。

可是身在皇家,为了权势,自古父子兄弟相残的数不胜数。

没有文化但又好学的朱元璋,通过从李善长、宋濂、刘伯温这些大才身边学习,深刻了解到了唐朝和汉朝的历史。

汉朝刘邦的事迹,为朱元璋打天下提供了模板;唐朝皇室的传承让他决定了行政制度。

朱元璋最害怕的,就是自己的子孙为了皇位像李唐一样,代代骨肉相残。

李唐一直到第九代皇帝李豫,才是李唐第一个、以皇长子的身份从太子登上皇位的皇帝。

而且过程并不顺利,权利逐渐被太监把控,甚至就连公主出嫁,都要经过太监的允许,一直没有摆脱掌控,最后直至灭亡。

朱元璋认为,之所以会发生这种情况,就是因为李世民开了这种天怒人怨的头,才让李唐后世子孙争相效仿。

所以,不管为了江山稳定,还是为了避免同室操戈骨肉相残,再加上中华封建王朝自古奉行的嫡长继承制度。

《大明令·户令》明确规定:“凡嫡庶子男,除有官荫袭,先尽嫡长子孙。”

朱元璋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制订了《皇明祖训》为铁律,让后世子孙严格执行,就是为了绝对的避免皇族自相残杀,也为了江山稳定。

不仅严令禁止宦官染指朝政,还在《皇明祖训》中对皇位继承,有了以下明确规定:

《皇明祖训》实录:

居嫡长者,必正储位,坐镇东宫,为大明储君;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

原本朱标活着,就是顺理成章的继承人,朱标一死,按照顺序,也应该是秦王朱樉,其次是晋王朱棡,怎么也不轮不到朱棣。

可偏偏秦、晋二王的性格根本就不适合成为未来的帝王,倒是朱棣最合适。朱元璋想要选朱棣为储君,也在情理之中。

可是这样一来,朱元璋就彻底违背了自己所立的《皇明祖训》,自己刚立的规矩自己就带头破坏?这怕不是成为第二个李世民?第二个李唐吧?祸乱也就会从此开始了。

如果现在立朱棣为储君,以后他朱元璋死了,朱棣当了皇帝,那么秦王和晋王就有了起兵造反名正言顺的理由:

按照《皇明祖训》规定,皇位继承人不管怎么选,也应该轮到人家二位之一吧?朱棣得位不正啊!

到时候整个明朝都得大乱,皇室成员注定死伤无数。

不管是从江山稳定,还是亲情子孙血脉来看,朱元璋都绝对不愿意看到这一幕,不然他也不会费心苦心的制定《皇明祖训》,让后世子孙坚定的遵守了。

所以,哪怕朱棣再有能耐,再怎么得朱元璋的喜欢,也不能选他为储君,否则注定天下大乱,出现朱元璋最不想看到的一幕。

朱棣虽然并非不受朱元璋待见,但他也不是朱元璋最喜欢的儿子,不选他就更不足为奇了。

就在朱元璋左右为难的时候,大学士刘三吴提了一个建议,让他从皇孙里面选储君。

而这个提议,正好说道朱元璋的心坎里去了。

站在帝王的角度,从政治格局出发,他得客观公正的为国家选择继承人。

可是站在一个父亲的角度,朱元璋只愿意把家业交给长子朱标,即使朱标没了,他私心里也只想交给长子的后代。

更何况现在大局和他的私心并不冲突,也就不需要为了大局妥协了。

朱元璋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私心的想法来,把皇位交给长子一脉。

朱元璋对长子朱标的喜爱和看重,远不是其他儿子能比的。

刚开始一无所有的朱元璋,有一个最大的梦想,就是能种上几亩地,过上老婆孩子热炕头、白面馍馍咸辣肉的生活。

可他没有这个福气,元朝的贪官污吏逼迫的他家破人亡,彻底走投无路,他只能反。

当了皇帝后,他心中的那个梦里,也只有马皇后和朱标,没有其他人。

在朱元璋眼里,他和朱标是父子,朱标是儿子,然后才是储君。

和其他儿子是君臣,先是皇子,然后才是父子。

说白了,朱元璋心里,只有朱标才是他的儿子,与身份无关。

其他儿子就没有这份待遇,在他们面前,君臣关系远大于父子情分,他们只是守卫疆土最可靠的工具人,这便是朱元璋的态度。

朱元璋对朱标的溺爱,远超他人的想象。

当初朱标出生的时候,朱元璋正在领兵攻打应天。

凯旋路过紫金山下的时候,卫兵来报,说是马夫人生下一个大胖小子。

朱元璋非常高兴,兴奋之情无法排泄,直接拿着剑在路一旁的山石上刻下“到此山者,不患无嗣”八个大字。

恰巧这个时期,常遇春的妻子也快生了。

朱元璋又向常遇春嘚瑟,还说常遇春的夫人生的一定是个女儿,直接就跟常遇春约定了娃娃亲,如果生的是女儿,就嫁给朱标。

朱元璋早早的,就把常遇春这位战功无数的军中第一猛将,轻而易举的、划入了朱标的支持者阵营。

后来,朱元璋南征北战,势力逐步壮大,由小明王韩林儿册封为吴王。

已有多个子嗣的朱元璋二话不说,也不多做考虑,转头就册封了朱标为吴王世子。

《明史·卷一百十五·列传第三》:兴宗孝康皇帝标,太祖长子也。母高皇后。元至正十五年生于太平陈迪家。太祖为吴王,立为王世子,从宋濂受经。

朱元璋虽然是个大老粗,但他深知文化的重要性,给朱标找来了当时天下第一大儒宋濂,授课讲学。

自己又亲自锻炼朱标的执政水准,一步一步的、把朱标往最优越的继承人方向培养。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建国称帝,朱标毫无意外的成为了大明皇太子。

朱元璋更加倾尽心力的培养朱标,对朱标好得令人发指。

对朱标这个太子,朱元璋毫无防备,帮朱标毫无界限的培植势力,远不是其他帝王能比的

不但亲自教他治国理政,还把满朝文武都安排给朱标当老师,全都成了东宫属官。

像宋濂、徐达、常遇春、刘伯温、蓝玉等所有的朝中开国文臣武将,全都是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太师、太子少保等官职。

也就意味着,满朝大臣有了两个主子,一个是朱元璋,一个是朱标。

东宫属官是太子心腹,本就是为太子以后登基,培养用着顺手忠心的臣子班底。而朝中臣子则是皇帝的臣子班底,自古都是泾渭分明,毫无交集的。

像这种,皇帝和储君共用一套班底的帝王制度,除了朱元璋父子之外,数千年历史上再也没有其他人。

储君这个身份,是仅次于皇帝的存在,是未来的皇帝,是离皇位最近的位置。

说白了,只要皇帝一死,储君就是名正言顺的新君。

所以太子也是皇帝最忌惮的对象,因为皇帝知道,皇位对于储君,对于其他人来说有多大的诱惑。谁也无法保证太子会不会禁不住诱惑铤而走险。

为了防备太子,皇帝一般给予太子的权利都很有限,而且把控很严。

最忌讳的,就是太子和朝中大臣相互私下走动,严防他们关系亲近,就怕联合在一起反了自己。

一旦发现,往往不仅臣子难逃一死,就连太子,最轻的惩罚也是禁足数月或者数年,而且还惹得皇帝心里不喜欢,更加敏感。

这个时候,皇帝对太子的心态就像火药桶一样,一点就炸。

只要有人稍微挑拨一下,皇帝就会信以为真,时间一久,次数稍微一多,皇帝就会忍不住对太子发难,太子的命运就会很悲惨。

所以,太子一直都是个十分危险的职业。

朱元璋对朱标完全放权,朱标无皇帝之名,有皇帝之实

但是洪武帝朱元璋对太子朱标,绝对是一个例外,而这种例外,都是源自朱元璋对儿子的溺爱。

不仅不怕朱标和臣子关系紧密,还让满朝臣子都是东宫属官,生怕他们对朱标不够尽心。

为了朱标以后登基更加稳妥,更是在军中早早布局,培养年轻的蓝玉为军中新生代领军人物。

蓝玉不仅是朱元璋的亲家,蜀王朱椿的老丈人,也是朱标的妻舅。

虽然性格跋扈,但也是真的有本事,对朱标死忠,正是因为这一点,杀伐果断从不受他人挑衅的朱元璋,才会对飞扬跋扈的蓝玉多有容忍。

不然以蓝玉的所作所为,别说是朱元璋了,就是遇上脾气再好的皇帝,蓝玉的尸体也早就凉透了。

但是为了朱标,朱元璋却硬生生的忍了下来。

朱元璋到了后期,已经慢慢的把治国大权转移到了朱标的手上。

批阅奏折、治国理政都是朱标在操作,朱元璋只是最后监督,把控一下,保证质量,以防万一,不出大错。

这种情况下,朱标上有治国大权,下有满朝臣子为心腹死忠,军中更是心腹掌控全军。

如果朱标要造反的话,朱元璋的地位很危险。

但是朱元璋全然没有这种顾虑,他的种种做法,似乎都在表明,他巴不得儿子把自己撵下龙椅,然后自己登基呢。

那个时候搞不好,朱元璋还会开怀大笑,说朱标有本事,能够独当一面呢。

这就是朱元璋对朱标的宠爱,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位帝王。

朱元璋虽然把皇权看得很重,但是很明显,皇位远没有自己的好大儿来得重要。

在他看来,皇位虽然重要,但是并不一定自己要占着,不管是他还是朱标当皇帝,都无所谓。并不像其他皇帝一样,皇位不容任何人动心那么疯狂。

这就是朱元璋对朱标过份的溺爱。要是换作其他儿子,敢染指皇位?敢对自己大儿子的储君之位动心思?

哪怕朱元璋再重视亲情,也免不了被终生圈禁的下场。

后世总有人说,朱标是历史上权利最大、地位最稳的太子,这话一点儿不假。

其他太子哪一个不是整天战战兢兢?哪一个不是和臣子保持距离?

有哪个像朱标这样,被皇帝完全放心的放权的?

没有,只有朱标一人。

说朱标是常务副皇帝,绝对是实话。朱标虽无皇帝之名,但有皇帝之实。

在朱元璋的培养下,朱标的能力也确实没得说。

外柔内刚,心思缜密,将满朝上下一切玩弄于鼓掌之间,臣子死忠,兄弟们心服口服,百姓爱戴。

要是朱标不死,借朱棣一百个胆子,他也不敢造反。哪怕朱标要削藩,他也只能乖乖地被削,根本不会有什么“靖难”。

朱元璋对这样的朱标是一百个满意,他可以放心的把江山交给朱标。

朱元璋打算的很好,自己打天下,清除障碍,背负那些因为老百姓不理解而带来的骂名,为朱标打好基础。

再把朱标培养成太平盛世的治世明君,让大明走向前所未有的盛世,那也将是他朱元璋的成功。

可是,老天爷就是喜欢和有准备的人开天大的玩笑。

就在朱元璋高兴的以为,一切都如自己规划的发展的时候,没想到朱标却死了。

只是去西安为迁都事宜提前视察了一番,本来身体强壮的朱标,竟然因为一个小小的风寒,死了?

这对于朱元璋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天大的打击。

他的一切规划彻底成为了泡影。一生的心血彻底白费。

中年丧妻,老年丧子的朱元璋,一时间痛苦的难以自拔。

可是满朝臣子并不能理解,或者说他们理解丧子之痛,但是身为臣子,他们有责任督促皇帝为了江山,尽快新立储君。

站在大局本没有错,朱元璋身为枭雄,自然也明白这一点,看着朝中大臣在自己儿子刚死不久,就逼着自己立新的储君,显得那么凉薄。

朱元璋虽然生气,但也能明白。从大局出发,是应该尽快册封新的储君,才能稳定人心。

朱元璋由于对于朱标的喜爱和看重,爱屋及乌,私心里偏向朱标的子嗣

原本,朱元璋心中的儿子就只有朱标,爱屋及乌,即使立储君,他也只想册封给朱标一脉的人。

但是身为帝王,他知道,从大局出发,他的私心是不对的,尽管不愿意把皇位传给其他皇子,但他也只能按规矩来。

可是最后选来选去,却只有皇孙一脉才符合立储资格,而这一点恰好和朱元璋溺爱长子的私心是一致的,朱元璋自然非常愿意。

朱标的五个儿子,原本最有天赋,也最符合身份的嫡长子朱雄英夭折。

嫡次子朱允熥就应该是最符合身份的,但偏偏这个嫡次子胆小怯懦,在人前说话都结巴,偏偏人后是个山大王。

这样的性格根本坐不了江山。

庶长子朱允炆倒是各方面不错,知书达礼,学业也学得不错,可以考虑。

虽然还有两个庶子,朱允熞和朱允熙,但是身份不够,年龄又太小,64岁高龄的朱元璋则根本不考虑。

那就只有朱允炆了,朱允炆虽然是庶子,但是他的母妃吕氏,在太子妃常氏生朱允熥难产死了之后,就被扶正,从侧妃成为了新太子妃。

朱允炆的身份既不违背礼法,又符合朱元璋的私心,立为皇太孙合情合理,朱棣没了优势

朱允炆子凭母贵,年龄又比朱允熥大三岁,也就勉强成为了嫡长子。

虽然比起朱允熥这种货真价实的嫡子,还是有所不如,但是作为立储的条件是够了。

既不违背朱元璋制定的《皇明祖训》,也能堵住所有人的嘴。

虽然朱允炆年龄还小,没有经过治国理政的训练,但是朱元璋相信,在他几年的调教下,让朱允炆做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还是没问题的。边防有他的那些好儿子们镇守,朱元璋很放心。

就这样,朱允炆因为祖制礼法、和朱元璋私心里爱屋及乌的双重加持下,成为了皇太孙,大明新的储君。

而文武双全的朱棣,也因为这两方面的阻碍,与皇位擦肩而过。

可惜的是,朱元璋被杨宪骗得汪汪大哭了一回后,并没有长记性,他再次看走眼了。

他和所有人以为的、温顺乖巧学习好的朱允炆,却是个没有主见,被一帮之乎者也的酸儒、忽悠瘸了的书呆子。

朱允炆登基后昏招不断,错误连连,大刀阔斧的削藩不留情面,硬逼得朱棣起兵。

《明史·恭闵帝》:夏四月,湘王柏自焚死。齐王榑、代王桂有罪,废为庶人。遣燕王世子高炽及其弟高煦、高燧还北平。六月,岷王楩有罪,废为庶人,徙漳州。

逼反藩王也就罢了,可偏偏朝廷百万大军加上全国的资源,竟然没有打赢?

朱允炆一顿操作猛如虎,转眼消失成地鼠。

百万开国精锐大军的强悍实力,却被八百府兵起事的朱棣,以北平一地之力打的全军覆没,丢了江山。

朱元璋要是早知道这一点,恐怕他还不如直接传位朱棣,明朝也少了几年折腾,百姓少些苦难,提前步入盛世,国家强盛,富足安康,那样应该会更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634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951评论 3 3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427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770评论 1 29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835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799评论 1 29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768评论 3 41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544评论 0 27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979评论 1 30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271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427评论 1 34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121评论 5 34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756评论 3 324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375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579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410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315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