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经·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王弼:有志也。
原成:非有志而能勤之也,乃“服田力啬”之功也。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王弼:建,犹立也。
原成:建言者,安身立命之言也。
万物的本质永远地存在,关键是“人”能否领悟这些本质。老子用了一个“有”字,来说明事物的本质是原先就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以此为标准区分之,则士有上、中、下之别也。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故上士勤而行之。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故中士若闻之则无以为也,若亡之则为之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下士大笑之以胁迫万物。
明道若昧,
王弼:光而不耀。
进道若退,
王弼: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原成:“进道若退”与“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所表达的意思并不相同,王氏错读矣!
坦途大道顺地势而为势,故若退。进为相对之进,退为相对之退,进退一也。
夷道若颣,
王弼:颣,土内也。大夷之道,因物之性,不执平以割物,其平不见,乃更反若颣也。
原成:老子曰: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上德若谷,
王弼:不德其德,无所怀也。
原成:“仆虽妻”,故若谷之上德。
大白若辱,
王弼:知其白,守其黑,大白然后乃得。
原成:仪礼注曰:以白造缁曰辱(以白造缁,除去污辱之迹的过程,是谓辱)。
广德若不足,
王弼:广德不盈,廓然无形,不可满也。
原成:老子曰:“道沖而用之又弗呈也。”沖而用之,故曰“若不足”。王氏所言非是。
建德若偷,
王弼:偷,匹也。建德者,因物自然,不立不施,故若偷匹。
原成:左传•桓十年:匹夫无罪。注:庶人夫妻相匹。其名旣定,虽单亦匹,故通谓匹夫匹妇。此言裂土封侯者,皆似德不配位者也。
质真若渝,
王弼:质真者,不矜其真,故若渝。
原成:所谓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者,皆可称“不矜其真”者。
大方无隅,
王弼:方而不割,故无隅也。
大器晚成,
王弼:大器成天下不持全别,故必晚成也。
大音希声,
王弼:听之不闻名曰希。大音,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
大象无形,
王弼:有形则有分,有分者,不温则凉,不炎则寒。故象而形者,非大象。
原成:此四大者,皆是言“不断地变化”。凡物皆是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故观之无隅免成、希声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王弼:凡此诸善,皆是道之所成也。在象则为大象,而大象无形;在音则为大音,而大音希声。物以之成,而不见其形,故隐而无名也。贷之非唯供其乏而已,一贷之则足以永终其德,故曰“善贷”也。成之不如机匠之裁,无物而不济其形,故曰“善成”。
原成:世间本无“大象”何以言“在象则为大象”,世间本无“无形”之物,何以言“大象无形”。
汇类众象,则为大象;汇类众形则为无形。故曰大象无形。此老子“大象无形”之义,王氏非是。
前五者皆是以“道”做为万物的唯一标准,其德故如谷、如辱、如不足、如揄、如愉。
后四者,大方、大器、大音、大象,为老子总结“道”为何能成为万物的唯一标准。“道”以下面四个特性,使自身成为万物的唯一标准:
“道”是运动矛盾体,故无隅。“道”以“无”运动衍生万物,故晚成。“道”不干预万物,故希声。“道”以“有”运动约束万物,故无形。
除特别注明外,所有文章为作者原创文章,作者保留原创文章的一切权利。
如果此文对你有点滴帮助,请点赞关注作者,给作者以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