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原文1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翻译12】祭祀如所所祭者在前,祭祀神灵,就像神灵在前一样恭敬。孔子说:“我如果不能亲自参与祭祀(只是挂了一个名),那和没有祭祀是一样的。”
【翻译13】王孙贾问孔子:“‘与其谄媚无用的主神,不如谄媚于有用的造神。’这说的什么意思?”孔子说:“不能如此,这会获罪于天,将不能在祷告啊。”
【我的理解】
第十二章,乃是孔子告知,祭祀要诚。
祭祀,本是面对虚无之鬼神。若是内心没有恭敬虔诚,则祭祀的礼节,就全然变成了一种形式而已。
为什么要祭祀?祭祖是为了不忘先祖之恩,是谓孝。祭祀山川神灵,是为了敬畏自然,是谓敬。皆是为了培养,或者说熏染内在的德行。若是只有形式没有真诚的态度,则祭祀就只是过场,只会讲些排场而已。便失却了祭祀的意义。
而第十三章,便是当时的人,祭祀已经不诚的表现。
此章是孔子周游列国时,到了卫国见过南子。时卫国政治,与其交好卫君,不如交好于南子。因南子为卫君宠幸的妃子,且有政治手段。
王孙贾之意,“奥神”是房屋的主神,相当于卫君,但主神却并无实际作用。“灶神”掌管一家善恶功过的记载,保佑一家有所饮食。并且每年要将记载的善恶谱,呈给玉帝看。相对于“奥神”,“灶神”的作用明显要实用的多,相当于卫国的南子。
王孙贾希望孔子巴结南子,而不用在乎卫君。孔子深知其意,也知卫国的实际当政者乃是南子。但孔子却不能舍去卫国之主,而谄媚霍乱朝堂的君夫人。
当时的人,只管实际利益,而不管其行为使得社会更加混乱,小人更加得志。
卫国有卫君,但国人不见卫君。就如同祭祀的时候,内心并不真诚,不能“祭神如神在”。
正因如此,孔子不允王孙贾的暗示,并且匆忙离开了卫国。孔子走后,卫国发生叛乱,南子被杀。此为“获罪于天”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