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第三》13:孔子不抄近道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
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从“学而第一”到“为政第二”,再到“八佾第三”,表面上看孔子和他的弟子们零打碎敲、全无章法,实际上其中隐隐然透射出一种天然的、发自内心的真心、正义和无畏。
孔子所体悟到的道,所践行的道,所教化的道,是一贯统一的。这个“道”虽然玄之又玄,无可名状,但我们还是能隐隐然感觉到它与天地自然的浑然一体。一切植物生来都是天然向上、逐求阳光的;一切动物生来都是天然为着族群,积极生存的。孔子和他的弟子身上,也无时无刻不体现和践行着这种道。
一、王孙贾是谁?
王孙贾(春秋时卫国大夫),曾在卫灵公三十年(公元前502年),晋、卫结盟的仪式上,替卫灵公振臂应对晋国赵简子所派涉佗、成何的无礼。
当时,涉佗、成何认为卫国大小像是晋国的一个县,不应当以诸侯身份参与结盟仪式,甚至在结盟中推开卫灵公的手。王孙贾挺身而出,厉声指出,“结盟是伸明礼仪的,像卫君这样,难道敢不奉行礼仪而接受盟约”!
换句话说,王孙贾不仅是卫国的大夫,更是卫国的柱石之臣。
两个人对话时,孔子旅居卫国,已经好多年了。王孙贾作为卫国的柱石之臣,孔子作为旅居卫国的罕见人才。王孙贾从本心上还是有意愿与孔子合作一把,共同建设一下美好卫国的。
二、何谓“媚于奥”?
中国是多神的民族,中国人善于与各种各样的“神”打交道。
中国人信“神”,信的是自己的需求,需要谁便信谁,不需要便什么也不信,在中国人敬奉的神之中有老天爷、玉皇大帝、王母娘娘、观音菩萨、关公、财神、文曲星、灶王爷、祖宗牌位等等。看起来五花八门,全无规律可循。实际上有一个基本的原则——“非其鬼不祭”。
也就是说中国人信仰的原则是一是自己应当感恩的,比如列祖列宗;二是自己有所敬仰的,比如敬关公的义、敬文曲星的才。
“奥”是什么“神”呢?就是一个家的家神。各种神仙牌位都摆在家中,总要有个“神长”,来管理家中的诸神,“奥”就充当这样的角色。所谓“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就是这个意思。
三、何谓“媚于灶”
“腊八、祭灶”,祭的灶就是灶神——灶王爷,“媚于灶”就是巴结灶王爷。
中国年里讲:“二十三糖瓜粘,打发灶王上了天”。到了每年夏历的腊月二十三,就要好好的巴结、祭祀一下灶神。灶神是每家都有的,一般供在厨房,古时厨房又称灶房,灶神即灶王爷,是管吃饭的神。关键是这位管吃饭的神,还特别八卦,不但管着你吃了什么,说了什么,干了什么,连你内心里起过什么心,动过什么念,都逃不过他的法眼。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神要到天上述职汇报,到正月初四回来。人们为了让灶君说好话,在二十三这天吃麻糖、粘糖瓜,要用塘把灶王爷的嘴粘住,为的是让他“上天言好事,下地报吉祥”。
王孙贾一直在讲“媚”的问题。拜祭“奥”,是“媚于奥”,拜祭灶是“媚于灶”。孔子自己也讲“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不是你当祭的鬼而祭他,这是存心谄媚。
在王孙贾看来,孔子周游列国,特别是到了卫国,一连住了好几年,不过是为了谋个适当的差事。卫候的夫人南子很看好孔子,甚至卫候也很看好孔子。孔子在卫国的一切做法不过是“媚于奥”——拜卫候的码头。之所以多年未成事,是因为从来没有“媚于灶”——走走卫国臣子们的路子。
四、祷不失道
王孙贾启发的含蓄,孔子便不能回应的太直白。
孔子针对王孙贾提出的“‘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
义正辞严的作答:“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祷告是一种祈求,然而祈求本身必需符合真心、正义的原则。祈求本身必需走阳光、正直的大道。在根子上出问题了,处于私心、私谊去祈求,便失去了祷告的初衷和初心,失去了祷告的根本。
一个人如果不按“礼”行事,做了坏事,获罪了上天,向谁祈祷也没有用,所谓“自助天助”就是这个意思。
王孙贾以奥神比卫灵公,以灶神比卫灵公身边的大臣,劝告孔子,一味的与君侯交好,不如结交君侯身边的大臣,好让它们在君侯面前为你美言,否则君侯也不会用你。
王孙贾所说,孔子不懂吗?老人家只不过是不屑为之而已。
孔子不抄近道,不是没有抄的能耐,而是得近道则失本心大道,本心大道是他不愿意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