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学生问该怎么面试,回答“投其所好,巧妙包装“。因为面试官是人,是人都有固有局限。今天分享固有局限。
1、认知不协调:
理想状态是知行合一,知就是认知,行就是行为。一般我们认为,没有好的行为是因为我们的认知还没到。所以要提升观念。但是真实的是:
有知不一定有行。
不一定靠改变认知才能改变行为,其实先改变行为也可以反过来改变认知。
2、有“知“不一定有”行“
认知不协调是人的天性。霍桑实验中研究教授梅奥对人际关系说是非常透彻。他的人际关系如何?从现有的传记资料来看,他也搞非正式组织,对人不友善,干了不少对组织建设有害无益的事。他曾经在宴会上大谈一本从未发行过的书的读后感 。
梅奥教授的同事叫罗里斯伯格,他也是人际关系学派大师,写一本《管理与员工》成为人力资源的必读书籍。梅奥教授其实也不能接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结果。你会不会认为教授个人品性有问题?但真实情况并不是这样,因为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自以为是,嫉妒,羡慕,恨是人们普遍的情感,也是比较普遍的心理现象。
我们先摒弃固有的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的这种学科界限来看问题。
今天课后推荐阅读―――《谁说人是理性的》
以往的管理学,是用理性的角度来看人,但现实世界中的人并不是理性的,而是有着天然的局限性。梅奥就属于有局限的情况,不是他品性有问题,而是认知不协调。就是知行不一,却以为知行合一。我们身边常有这种人,我们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努力做到。但实际生活的人要求别人做到但自己却做不到,但并不觉得自己没做到,他们认为自己做得相当好,这就属于认知不协调。有认知,也没有外界公认的应该有的行为。
3、改变行为可以改变认知
而第二种不协调,就是我们以为先有知,后有行为,认知决定行为,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现实世界中,不仅态度观念影响行为,其实行为也会反过来改变态度,这就是第二种认知不协调(专家1976年发现)。希望要利用这样的认知不协调,先引导人改变行为然后再改变观念 。
如果你想一个人喜好某件事,你不妨引导他去做这件事情,等他做完之后,他就会找理由说服自己做这件事就最符合自己利益的。改变行动就改变其观念 。
总结:两种认知不协调,第一知行不一定合一。第二先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随后他就会自己去改变态度。
4、面试技巧
你需要充分利用面试官司的认知不协调。最开始建立了好印象,他就会自己找证据来支撑他的最初好印象。所以你一定要让面试官先对你有好印象。第一个环节,自我介绍,研究这个组织领导讲话提倡过什么东西,有哪些你身上俱备的,再把这两样东西包装一下,揉进你的介绍中。所以面试的最优策略是先讲价值观,后半段的时候再强调你的能力。
课后思考 :
找一个身边 认知不协调的例子,想下他如何 发生。
明知道孩子打游戏不对,却没法说服他,任由他玩耍。因为我知道我一玩游戏也上瘾。所以他也会上瘾。
明知道孩子对外公外婆的态度不好,自己也有时控制不住情绪。自己的问题,还真不是孩子的问题,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这是我的认知不协调。自己做不到还要求孩子做到。
孩子跟我学跑步,我先是强制要求,后来自己主动一周3-4次。也算是行动带来观念 改变。
人在面对别人的事情 ,总喜欢自己主观去评判,带自己的感情色彩。用自己的想法去替代别人的想法。
给领导好印象,后期的沟通成本 可能降低。让员工做一件事,后来他会主动参与进来。
工作中也是中层管理者,一直认为管理是很难的事,一个人能很快做好事,让一群人做好事太难了。今天学习课后,准备在具体工作安排上不能光嘴说,希望别人怎么做,自己就先带头怎么做,让对方更能了解我的思路。试试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