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戊三∶ 随业报善恶,五趣常流转,随重或随习,或复随忆念,由业往後有,薪尽火相传 。
三、正见有前生,有後世。善恶有报,多数人是能信受的。但有些人,只信现业现报,不信後世。可是行善作恶,现报的只是少数,那就不能不错觉为『天道无知』了。有些人,只信善恶业的报在子孙,如说∶『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中国人谈阴骘的,大致不出此二者。不知世间尽多是∶父贤而子不肖,父不肖而子贤的。而且,如没有子孙,那他的善恶业,岂不是就落空了。有些人,只信今生到来生,不信前生,如耶稣教等。这虽能依此使人离恶向善,但不明过去世,对於现生果报的万别千差,就无法说明,也就无法使人生起合理的正信。耶稣说∶生盲的,是为了神要在他身上显现权力。其实,耶稣并不能答覆这一问题,因为现世界中,生盲的人多著呢!所以,不但要正见善恶,业报,还要进一步的对於前生後世,有坚定的信解,发生正见。
众生造作了种种的业──善业,恶业,引业,满业,生报业,後报业等;「随」著这样的「业」力,而感到来生的果「报」。善业,其报是在「善」趣的人间,天上;恶业,就报在「恶」趣的地狱,傍生,饿鬼。地狱,傍生,饿鬼,人,天,总名为「五趣」。众生从无始以来,就随著业力的善恶,「常」在这五趣中「流转」,一生一生的延续不已。趣,是趣向,就是随业而往生的 所在;有此五类,所以名五趣。或者加上阿修罗(译意为非天)为六道,道就是趣的别译。大小乘经论中,或说五趣,或说六趣。阿修罗多住在大海中,为数不多,所以如摄在鬼趣或傍生趣,就合为五趣了。流转即是轮回,这不是说五趣升沈,前生後生,有著一定的次序;是说上升或下坠,转来转去,总之不出这五趣的范围。以今生来说,造作的业,多得难以计算;而过去生中未了的业力,又积压到现在;真是前业未清,後业又来。这样的越来越多,如今生死了,那到底那一种业招受後报呢?这是不能确定的,但不出三大类∶1.有「随重」的∶或造作重大的善业;或造作重大的恶业,如五无间业等。业力异常强大,无论意识到,或者没有意识到,重业一直占有优越的地位。一到临命终时,或见地狱,或见天堂,那就是『业相现前』,是上升或下坠的徵兆。接著,或善或恶的重业,起用而决定招感未来的果报。2.「或」有「随习」的∶既没有重恶,也没有大善,平平的过了一生。在这一生中,虽无显著的重业,但所作的善恶业,在不断的造作状态下,对於某类善业或恶业,养成一种习惯性,这也就很有力量了。到了临命终时,那种惯习了的业力,自然起用而决定招感来生的果报。从前,大名长者问佛∶我平时念佛,不失正念。可是,有时在十字街头,人又多,象马又多,连念佛的正念也忘了。我想,那时候如不幸而身死,不知道会不会堕落?佛告诉他说∶不会堕落的。你平时念佛,养成向佛的善习,即使失去正念而死,还是会上升的。因为业力强大,不一定与心相应的。如大树倾向东南而长大的,一旦锯断了,自然会向东南倒的。所以止恶行善,能造作重大的善业,当然很好;最要紧的,还是平时修行,养成善业的习性,临终自然会因业力而向上。3.「或」有「随忆念」的∶生前没有重善大恶,也不曾造作习惯性的善恶业,到临命终时,恍恍惚惚,大有不知何往的情形。到末後,如忽而忆念善行,就引发善业而感上升人天的果报。如忽而忆念生前的恶行,就能引发恶业而堕落。对这种人,临命终时的忆念,非常重要。所以当人临终时,最好能为他说法,为他念佛,说起他生前的善行,让他忆念善行,引发善业来感果。净土宗的临终助念,也就是这一道理,不过,这是随忆 念的,如随重,随习的众生,到临命终时,业力最大──如重业与习业是恶的,那就很难使他忆念三宝,或施戒等功德了。学佛修行,到底平时要紧!
众生在生死中,是不得自在的,听「由业」力摆布。现在的生命,经过了死亡阶段,就转而开始一新的生命──「往後有」。这样的死而又生,前生与後世之间,不一不异,不断不常的延续,确是甚深而不容易明见的。由业感报,死生相续,在圣者是毫无疑问的。特别是得了天眼通(外道也能得到,所以外道也有多少信解业报的前生後世),对这是看得明白不过。可是一般凡夫,没有清净智,对於生前死後,不免黑漆一团,什麽也不知道。虽有极少数的不昧前因,能知道前生,也被庸俗的唯物论者所抹煞。所以最好是依佛法修学,得清净智,发天眼通,去亲自证实这一问题。此外,惟有仰信如来的教说,及从推理去信解了。
教理的说明,初学还是不容易,现在姑且举一「薪尽火相传」的比喻来说明。庄子说∶『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庐山远公大师,就曾引用来比喻死生相续的道理。如前薪燃烧发光,等到薪尽火息时,又延烧到另一薪,火又旺盛起来。前薪不是後薪,後火也不是前火,而後火不能不说由於前薪的火而来。这等於说,前生的生命活动停止时,又展开一新的生命;前生不是後世,而後世确是依前生的业力而来。然而从死到生,时间与空间,都可能有距离的,所以死後生前的如何延续,还是需要解说的。依佛法的深义说,身心活动,显现为生命的形态。当死亡时,身心刹那灭去,显著的身心活动(现在的)停顿了,然而过去了的身心活动不是没有,这就是『业灭过去,功能不失』(这不妨说是生命的潜在)。等到因缘成熟时,过去的业力,就引发一新的身心活动,开始一新的生命。现在再以薪火相传来比喻∶火烧物时,发为熊熊的火光,这如生命的显现活动。等到烧完了,发光的火焰没有了,这等於一期生命的结束,死亡。火息了,热灰也似乎冷了,如遇到易燃的物件,加上微风的吹拂,又会『死灰复然』起来,又重新发出熊熊的火光。这等於因缘和合时,过去的业力,又会引发一新的生命。死灰复然的火光,不是前火,而与前火有著不可分离的关系;这如後生不是前生,而後生与前生的行业有关。从前火到後火,时间上可以有一间隔,这如後生与前生间,时间与空间,都不妨有距离的。不过,这到底是比喻而已。如约佛法来说,过去了的业力,在如幻的法性空中,本不可说有时空的间隔,只要因缘和合(如人生,要有父精母血的和合等),就能在另一时间,另一空间,忽然的引发一新生命──身心活动的又一新开始。
思考题:
1、五趣是指?
2、人死后,是按照哪三种情况来受报的呢?
3、看完以上的偈颂后,你对业力有什么样的认识?
作业:背诵——随业报善恶,五趣常流转,随重或随习,或复随忆念,由业往後有,薪尽火相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