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街以前叫新南路,改名字的时间也不长,现在的路牌和门牌上还能看到新南路和新南街的字样,都是蓝色的牌子,大小也差不多,有的人家还把两块门牌都挂在门楣上,一块是徽城镇新南路多少号,一块是新南街多少号。如果较真起来,路是指南北方向的道路,而街是东西方向的道路。不知为何这条南北街道现在改为新南街,或许是为了和古城里的老街道叫法一致,老城区里都叫街,也或者是新南路发展了,已经具备了街市的条件。
新南街以前属新南社区,这个社区成立于2005年,当时有6个居民小区,两千多住户。曾看过一个资料,说当时的新南街社区还有流动人口173人。
十年后的2015年,中和社区成立,把原来的新南社区和解放社区合并,这样一来,东至长青山,南至西干山,西至练江,北至新安路、徽州路、中和街这个范围的所有人家都归中和社区管理。中和社区现在有10个居民组,户籍人口4800户,9341人。已经算老城区里比较大的社区了。
新南社区之前的新南街也经过几次变动,民国时期属徽城镇,解放后属城关区徽城镇,1958年属徽州公社,1961年属徽城公社。1965年又从徽城公社划出重新属于刚恢复的徽城镇。
到了上世纪80年代,由徽城镇街道办事处管理。
新南街因为与中和街,十字街、打箍井街相通,街上也有了游人。但在到处都是游客的老城区里,主动来新南街的还不多,一般都是误打误撞来的,毕竟新南街还没有大力开发过,旅游部门也不会特别推介,只有特别在意徽州历史的人才会来看看。新南街还算是一条比较安静的街道。
新南街上最多的是铺面,都是在一个时间段里集中改建的,住户把一楼临街的房子隔出来,安装的都是清一色的铝合金卷闸门。
近年来,徽州府衙附近有名的老街道都进行了几轮景观提升,把卷闸门换成仿古的木制门窗,又换了整齐美观的门牌店招,后来还换了垃圾箱和路灯,再到后来干脆把空调外挂箱也换了。
这些新南街都没有参与,但也搭上了景观建设和街道提升的顺风车,尤其是新南街南头的旅游公厕,比府衙里的都高一档。
新南街一早很热闹,这种热闹是原住民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开学季,老人们起得很早,健身后绕到老虎灶小市场买菜,回来烧好和孩子一起吃过早饭,再送孩子去上学,等他们回来,也不过八点钟左右,随后就要准备午饭,洗衣服,收拾屋子,半天就过去了,如果是在井台上洗衣服,大家还要聊天,这一耽搁,午饭就要将就了。
每个周末,平常那些上学的孩子,上班的家长,不用再赶时间,他们可以睡个懒觉。第一波在老虎灶吃早餐的都是出游的客人。然后他们多数登上“五梯阶级”,在新南街上分成南北两路,一路向北经中和街去斗山街,向南的经徽州路去渔梁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