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国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在中国古代,元宵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最早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秦代,但正式有资料记载的已经到汉代了。尤其到了宋代的时候,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元宵节得到空前绝后的重视,上至皇帝下至普通老百姓,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的晚上都会走上街头,观灯猜谜,直至深夜。
我认为诗词中写元宵节写的最好的作品都出现在宋代,在众多的元宵词中,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当之无愧应该排在第一位:
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
泪湿春衫袖。
因为这首词内容简洁明了,直白抒情,把主人公久等心上人而不得的哀怨无奈刻画的入木三分,再通过今昔对比,这种失落惆怅更让人黯然销魂。痴等的人泪流满面,肝肠寸断,读诗的人满目伤怀,心生凄然。这首词一直以来被官方认定的作者是欧阳修,但我更倾向于朱淑真。当然我不是专家,拿不出确切的证据,自然也便无人信服。
而元宵词里排名第二的则非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莫属: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
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辛弃疾写的本身已经够美,再加上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的免费宣传,更是家喻户晓了。是的,苦寻不得正在郁闷之时,却意外发现朝思暮想的人就在眼前,还唾手可得,任谁又不会欣喜若狂?
排名第三的自然是李清照的《永遇乐》了,我特别喜欢这首词,写景抒情堪称完美,往事繁华却不可回首,现如今物是人非只能自遣烦忧。在这首词里,不只有美丽的年华,还有年华流走时留下的褶痕,让人读之深深感怀:
落日熔金,
暮云合璧,
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
吹梅笛怨,
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
融合天气,
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
香车宝马,
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
闺门多暇,
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
捻金雪柳,
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
风鬟雾鬓,
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
帘儿底下,
听人笑语。
晚上我们一家也吃元宵,过佳节,丫丫和她爸爸还去外面看了灯展,我有点懒的出去。回到家时丫丫提的漂亮的兔子小灯笼,着实让我眼前一亮,这个元宵节就算马马虎虎过去了。
当然对于岷县人而言,正月十七远远比这元宵节热闹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