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听说过,真正的去接触,直到自己开始去学习的时候。
好奇心突发,上海出差,面基上海彭小六读书会负责人-樱宁,临行送给我一本,就是《高倍速阅读法》。
当天从上海到北京,路上大致看了几个小时,放到身边又有两周时间了,今天重读,总结具体思路。
很多人在书中能够得到方法,也有很多人可能嗤之以鼻。
三个月之前,和凤凰卫视的一当家主持人聊天的时候,就提到很多人掌握快速阅读法之后就变得很厉害。
而当时我们共同一致的看法是:必须找出专门的时间来进行读书,否则无法专注。
但是读完这本书之后,也有了自己的理解。
以下言归正题。
这本书最核心的概念叫做影像阅读—全脑思维系统
大致分五步骤
准备,预习,影像翻阅,复习,激活
准备:
问四问题
1.读完这本书之后,你期待最后有什么样的成效?
2.这本书对自己究竟有多重要?
3.这本书需要理解到什么程度?
4.你想花多少时间来达成既定目的?
带着问题去阅读,就是让自己能达到理想集中学习模式,最好是心流状态。操作方法就是橘子练习法
如果操作得当,30秒钟之内就可以进入学习模式。
橘子学习法并不是唯一,还包括思考帽,魔术师帽子等等,这都是来自于冥想状态。
预习
快速浏览整体框架,看目录,大致了解作者思路。
可提高长期记忆力,通过预习将文章的内容或目录进行分类整理,大脑中新旧信息关联整合,帮助记忆。
评价这本书是否适合你(根据二八法则,其实80%的书都是垃圾)
影像翻阅
这一步最关键
首先忘记过去和未来,注意力只集中在当下
冥想进入心流状态
自我肯定
注意力完全集中
影像翻阅,获取信息。
为了达成什么目标,我要从这本书中获得相关的信息
进入摄像焦点状态(悬页)
放宽视野,一次观看整个页面
每两秒钟一页的速度 将整个书浏览完毕
配合翻页的节奏,心中默念,
若浮现杂念,让意识拉回手头动作
看完书之后,会下意识的问自己这本书写了什么?
这时候不要告诉自己我没有获得什么有用的信息(任何负面的信息都会导致信息处理出现障碍)
影像阅读,其实并没有在留下确实印象,我理解是在潜意识中。
复习
最好在影像翻阅之后马上进行,间隔一天或一天以上也可行,若时间更长,还需要重新再进行影像阅读。
步骤: 调查,寻找触发词,提问
看书就相当于看一个器皿
首先看封面和封底的句子
看版权页
索引
第一页和最后一页,文章就是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黑体字和斜框标注的内容,大标题、有章节的小标题。
专栏,数字,示意图,图表。
介绍的摘要,报道他人的感想和评论
本质:和一本书背后的作者进行交流,别人画出的重点,罗列出的黑体字,以及曾经看过这本书的人的序都是需要着重看的。
寻找触发词,就是关键词,在大脑中比较敏感的东西。
一本书也就20–25个,贪多嚼不烂。
当你想解决问题的时候,那么你的效率会更高,因此提出问题是更关键的
以上三个步骤就是调查,寻找出发词和提问
激活
激活分两种,自然激活+有意激活。
自然激活就相当于顿悟或者灵感的过程,机会降临小。
更需要制定计划,进行有意的激活
生产线休息—影像阅读法复习结束之后,主动的离开,放下信息,合上书至少离开时的20分钟。
重新审视自己提出的问题
提问不在于着急,马上找出答案,答案总会水落石出的
第三个步骤是抄读和摘读。
整篇文章分成板块快速浏览,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所在,
集中学习模式
(超读和摘读不同,超读从上方俯瞰文章,摘读达到阅读目的部分着陆)
过程中相信你的直觉,直觉认为这部分重要,那就读下去。
一篇文章的重点大概只占整体的4%到11%
另外一种方法叫做跳读
绘制思维导图
过程中也需要快慢结合认为比较重点的东西,那就需要仔细阅读
高速阅读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停顿,持续阅读。
在不懂的地方纠缠不清,反而容易偏离轨道,半途而废。
所谓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高速阅读时,将一本书或者某个章节,从头到尾一气读完的技巧。
超读是找出吸引你的部分,将这部分每行的中间位置为基点,自上而下迅速的浏览搜索对自己重要的信息。
五天测试
每天使用30分钟,训练自己从影像阅读法获得精确的信息
第一天选择想要读的书准备,并且进行影像阅读
第二天,一分钟内准备预习影像翻阅,再用15分钟复习,也就是查找触发词和提问。
第三天准备,进行翻阅,接着30分钟完成超读和摘读,不在于是否理解内容,结束之后重新看一遍。不必确认自己是否理解。
第四天,准备,影像翻阅,超读,跳读,一定在30分钟之内完成最终章节,查看触发词。
第五天准备影像翻阅,制作导图,不要画的过于细致。
每天翻阅1到5本书,如果可以的话,翻阅5到10本书。
综合全部来看,就是把快速不断复习整本书,时间节约下来。
我的理解:
1.带着问题,提前筛选并做好重点选择!
2.利用冥想技术,进入心流状态,集中注意力!
3.快速阅读,完成比完美重要,没有负罪感!
4.利用了艾宾浩斯记忆法则,把重点的大框记住并不断重复!
5.全脑思维,重点是利用给自己的视觉,快速找到关键词!
6.结合思维导图的方式,最终呈现主支。(细节嘛,反正读完还是忘,不如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