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计划将这本《答案在我心中》里的全部问题答完,每天六个,一个多月就可以完成。结果,我高估了这些问题的价值和意义,也高估了我对这些问题的耐心。
刚开始抱着很大的热情来回答这些问题,思索什么是自己最想要的答案。有些问题确实值得深思,值得好好考量,让我们明确我们所看重的是什么,我们该珍惜些什么。有不少问题是让我们做出选择,选项会让一些人觉得为难,同一个选项,有些人觉得答案很明确,而有些人觉得很难抉择。这就与价值衡量的尺度不一样有关。有人觉得这根本不是问题,而有人不仅觉得这是个问题,而且很难抉择。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在这些问题下很容易分辨出来。很多时候,朋友间的答案往往是相似的。这大概也是为何能成为朋友的原因。
虽然很多问题具体到不符合现实,没有逻辑性可言,但,这并不妨碍我从这些问题中发现我没有发现的一些态度。从这些问题中,我明确了我不是个冒险的人,甚至说有点保守。从这些问题中,我知道了我还是个俗世之人,本以为自己很多事情能看得很轻了,然一旦问题具体化了,要自己做出抉择,就知道自己其实没那么容易放弃一些事。
这些问题,偶尔思考一两个可以,但想太多,只会是自讨烦恼。况且这两百多个问题中,具体问题虽不一样,可考察的内容却是一样的。重复答相似的问题,我并没有这个耐心。而且,这里面很多问题都离自己很遥远。可能是因为这些问题是一个上世纪的美国人所设置吧,既有文化的差异,又有时代年龄的差距。这些年世界变化太快。快到一些以往可以造成困局的事情现在已不成问题。
有时候我们需要思考,但有时候我们不需要太多思考。很喜欢陈丹青说的一段话:干点实事,吃爱吃的东西,做喜欢做的事,恋爱失恋,使劲拥抱生活,哪样不比纠结“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样抽象的问题强?喜欢这股子洒脱劲。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都有各自的答案,然而,面对这些文字问题的答案,终究不是我们的真实答案。最真实的答案,只有我们真正遇见了才知道。所以,这本小书里,很多愿不愿意的问题真的很无谓。看见这类问题,先不论问题的设置符不符合现实逻辑,我最先想到的就是,管我愿不愿意,难道我不愿意事情就不会发生,我愿意事情就会降临?生活从来都不会任我们左右,万事万物自有它的发展,我们能改变的只是很小一部分,我们把握好了那一小部分,对我们的生活就大有裨益,我们又何必去思索那些离生活很远的问题?如果思索那些问题能使我们快乐,那我很支持。但现实是,有些问题只会越想越烦恼。
如今,我还留了一些回答过的问题,留着自己以后回看,让未来的自己看看自身有什么样的变化。原本回答这些问题,也抱着论学取友的一个愿望,希望能通过这些问题,让对方了解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清楚自己和我观念想法上会有什么样的不一样。这也是一个很理想的愿望。真的要了解一个人,还是要通过观察生活现实的点点滴滴才能明确。这些问题,也只能作为饭后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