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思想”动词词性】盘点“云伴读”的那些小思想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然,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开始习惯了学习各种“思想”,只是学习,所以慢慢的,“思想”似乎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就变成了一个名词。于是,我们便成了他人思想的搬运工。

        不得不承认,我们学习的“思想”里有很多都是他人经过千锤百炼、反复打磨而成的精华,只是,如果不曾内化,那些永远都不属于我们自己。即便“依葫芦画瓢”,终究是“画虎画皮难画骨”。

        今天,想跟大家来盘点一下假期“云伴读”的那些小思想。

      1月31日,在“云伴读”(校长、教师)的第一课《读书,教师的第一修炼》的暖场主持中,邱华国校长便给我们提出了“闭门即是深山。开卷最可修炼”的观点。

      屏蔽便是深山,让自己真正沉下来,参悟真我;打开自我,置身市井,花花世界里最难的修炼便是抵御万千的诱惑。

      在这个特殊时期里,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享受这难得的独处时间,没有外界的叨扰,真正走进内心,重识自我。

      作为教育人,在上课期间,社会给教师们冠以太多莫须有的负累,单一的衡量,有时也会将教育、教育人引入歧途——钻牛角尖。然而,正如2005年版的《教学勇气》中提到的:“师徒是人类古老的共舞舞伴,教学的一个伟大收益就在于它每天都提供给我们重返这古老舞池的机会。这是螺旋上升地发展的代际舞蹈,在此过程中,长辈以他们的经验增强晚辈的能量,年轻人以他们新的生机充实、激发年长者,在他们的接触和交流中重新编织人类社会的结构。”

        教学,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平面的、单线式的直线上升,而是多维度的共同进步。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故曰教学相长也。

        “教学”,教在前,学在后,并非先教后学,而是教师先学再带学生学。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一缸水甚至一江水。在不断输出的同时必须同时输入,否则就只能坐吃山空,立地吃陷。现在,已经有太多的人关注学生们的“学”了,那么作为教育人的我们,是否也该好好的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努力提升一下自我素养呢?

        “学习永远只发生在个人的头脑里”。如何让学生主动的爱上学习,这需要老师做足功夫。学生会因为爱上一个老师而爱上这个老师所教的学科。所以,我们要努力做一名“闪光”的老师,做一名可以照亮学生们心灵的老师。如何做到?这需要我们潜心修炼。

      鲁迅先生说:“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了工作上罢了。有的人知识贫乏,对天才缺乏正确的认识,总以为自己头脑笨,没天赋,于是失去了上进心。那时,你将从一个知识贫乏的中学生,逐渐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天才。”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择一本好书,潜心悟之!相信时间充实了,空虚便少了;精神富足了,怨愤便淡少了;羽翼丰满了,风雨便无惧了!

用科学理论武装  用孩子视角成为

        2月1日,云伴读学生系列课程的第一课,3620个客户端同时在线参与。一本《讨厌黑夜的席奶奶》的绘本导读,简单的故事却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在绘本课之前,才听了由北京教育学院德育与班级管理研究中心讲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从事德育研究及德育培训工作,承担国家级、市级骨干班主任培训项目、德育校长研修项目、师德培训项目,参与多项学校改进计划的郭冰博士导读了《教育的目的》。相较教育人们的冷静、理性的思考,学生们在张安仁老师的引导下蹦出的天马行空的跳跃式的思维不禁叫人慨叹:孩子们的世界真的是个万花筒!他们的想象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

        小绘本,大智慧。通过昨晚樊越老师的《聆听图文的诉说》跟今天张安仁老师的《讨厌黑夜的席奶奶》绘本导读,才真正明白为什么说“绘本适合1到99岁的人群读”。读绘本,好比看山、看海。最初,我们看山是山,看海是海,因为我们开始有了客观的认知;接下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看山不再是山,看海不再是海,因为我们有了不同层次的思考;直到最后,我们看山还是山,看海也还是海,因为我们找到了真我,从此开始变得豁达。

      只是,在这浮躁的社会,本该潜心钻研的教育人们为了生存、为了应付,不得不与教育初衷渐行渐远。

        正如《教育的目的》(2012年版)中所提到的:就教育而言,填鸭式灌输的知识,呆滞的思想,不仅没有什么意义,往往极其有害——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最好的东西遭到侵蚀……每一次对人类社会举足轻重的知识革命,都是一次对陈腐呆滞思想的一种反抗。但是,由于人类心理的可悲的忽视,某些所谓的教育制度用重新用呆滞的思想来蒙蔽人们的眼睛。

        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绝不是要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要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主发展之路。

        我们的教育误区就是在应该富有弹性的地方僵化刻板,在应该严谨严厉的地方却放任自流,所有的学校都要承受这样的痛楚,为了学校的生存,而不得不训练学生去应付一些考试。

        如何避免思想上的僵化?那就是不要同时教授太多科目,如果要教,就一定要教得透彻。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儿。为儿童开设一些少而精的科目,不是为了流于形式,而是能让他们对所学的东西进行自由的想象和组合,他们就会利用这些所学的知识去认识世界,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

      人的一生都在学习,学习适应环境,学习面对挑战,学习如何成长……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用科学理论知识武装自己,为自己蓄能,努力活成一道光照亮他人。但是,我们更需要让自己活成一个孩子,因为孩子的内心最温暖,最纯洁。

教育需因材施教更需因时施教

      ( 2月2日,《教育的目的》导读之“教育的节奏”  。)

        “因材施教”是孔子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首创的一个经典教育原则。这一原则的核心思想是对不同的受教者施以不同的教育,强调对不同情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发展史上,我国春秋末期的孔子与古希腊的教育家苏格拉底被公认为中外启发式教学的鼻祖。《论语》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还没有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深思暝想而苦思不得时,教师不要去开导他;当学生未达到若有所悟又无从说起时,教师不要给他启发诱导。)是体现孔子启发式教学的经典语录。

        随着课改的推进,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不断加强。国家倡导的素质教育,意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每年各个地方中学都在不断向高校推送着各类人才,但是我们发现这些年轻人在经历过“地狱式”的冲刺学习后,面对渴望已久的自由的、人性化的大学学习生活时,更多的人反倒是变得格外的迷茫了。因为此时的他们更像是被摘掉头套的拉磨驴,一时间突然失去了方向,亦或是叛逆得不愿再次套上头套。

        怀特海曾说:“教育如果不以激发首创精神开始,不以促进这种精神而结束,那么它一定是错误的。因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                                       
          ——《教育的目的》(2012年版P51)

        因材施教,是为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因时施教,是为了在学生的阶段性求知欲望中,适时地对他们的成功进行鼓励,从而让学生能因为其阶段性的某种成功而感到欣喜,然后开始新的学习。在教育的全过程里,我们需要因材施教,更需因时施教。

      2月3日晚,朱永新教授的《未来学校》——“世界是开放的”!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学校的模样。我们更深切体会到了:如果每个老师关上了学习的门,老师就会成为个孤儿;如果每个校长关闭了学习的门,学校就会成为个孤儿。而未来学校注定不再是封闭的固守,因为互联网的链接,所有的孤岛都将不再孤单。由点及面的校园网正在迅速拓张蔓延。

        我们看到了一幅炫美蓝图,只是,中国社会的转型需靠两个变量推动:其一是快变量,包括政策的颁布、司法的进步等等;其二是慢变量,包括公民素质的提升、思潮的进步等等。其中影响慢变量的一大因素就是基础教育,而乡村基础教育又在其中占了很大分量。这意味着,乡村基础教育的这‘半壁江山’将决定着未来中国的面貌!而现在的乡村教育虽然在硬件设施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配备甚至快与城镇媲美了。但是,软件配备却远不及硬件来得先进。

        “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依旧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技术不等于变革,或许,这也就从另一个侧面帮我们回答了“技术不能帮教育做什么”。变革,一定是由内而外的,由量变引发的质变,而绝不是仅靠一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充个场面的伪变革。仅仅有技术,无论它多么先进,都无法等同于变革。

        现在不乏教育情怀之人,也不缺技术人才,但是现实的无力感总会将满腔的热血一点点地稀释、冷却。我们需要政府自上而下的支撑,我们迫切需要快变量推我们一把,让我们将乡村教育发展的齿轮转得更快一点。

      我相信:教师的视野终将决定学生的高度!活在陈旧固守里的教师永远也教不出未来的学生。未来已来,我们一定努力搭乘未来的班车,带领孩子们一起领略未来的风光!

        2月4日,余正强校长导读《学记》时提到了“鱼牛图”的故事——

        在一个池塘里生活着一只青蛙和一条鱼,有一天,青蛙对鱼说:“今天,我想看一下,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鱼羡慕极了。等青蛙回来以后,它迫不及待的要让青蛙说说外面的世界。青蛙说:“我看到一只比我大很多的叫牛的动物。”从来没见过牛的鱼马上让青蛙给它讲讲牛是怎样的。青蛙说:“牛,身体比你大 1000倍以上,有四条树干一样粗的腿,眼睛很大很大,头上还长着两只又弯又尖的牛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点。”鱼听了青蛙的介绍,在它的脑中出现了一个鱼不像鱼,牛不像牛的怪物。

        这个故事像极了学生的学习,尤其是信息相对闭塞的乡村教育。见过“大世面”的老师们在教授知识时,尤其是在讲到我们司空见惯的具体事物时,我们可以口若悬河绘声绘色地讲到几乎感动了自己,但孩子们却跟听天书似的傻了眼。也许我们真的已经讲得足够好了,但是孩子们却依旧跟我们不在同一频道上。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我刚工作分配到教学点时,有一天课下,听到了孩子们跟他们的语文老师的一段令我很心酸的对话:

学生问:老师,金鱼是什么样的呀?

老师说:书上有插图,你们自己看就知道了。

学生又问:老师,金鱼都是金色的吗?

老师说:应该是,我见过的金鱼也是金色的。

学生问:是不是因为鱼是金色的所以叫金鱼啊?

老师说:是的。

        ……

        当时,我很诧异,他们的语文老师是有外出打工的经历的,当时被请回来教学只是因为曾经唯一的老师已经退休了,村里又没有什么文化人,所以就聘请了小学未毕业的村前妇女主任来任教。因为走出过大山,所以很多东西应该见过,只是,当听到她如此跟孩子解释时,我心一阵酸。

      也就是因为他们之间的那一段对话,我决定了利用周末回家一趟,去花鸟市场给孩子们一人买了一条小金鱼还帮他们买了鱼饲料。我特意买了不同颜色、不同品种的小金鱼。为了可以给孩子们一个惊喜,第二个周一,我清早从怀化坐火车赶往溆浦,再坐面包车赶到学校。下了车,当我拎着一小缸金鱼往学校走,还在半山腰时,孩子们远远的就开始放开嗓门边喊——“肖老师来啦!肖老师来啦!”——边朝我跑来。看到我手上拎着东西,他们一直好奇地问着:“肖老师,这是什么东西啊?”我笑笑:“一会儿你们就知道了。”

        到了教室,孩子们簇拥过来,一个个瞪大了眼睛好奇的望着我。我慢慢地将塑料袋揭开,往透明的鱼缸里撒了些鱼食,金鱼们一个个鼓着大眼睛、张着大嘴巴的游到水面吞食。孩子们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些奇怪的五颜六色的怪鱼,不住地问:“肖老师,这是什么呀?怎么这么奇怪了?还有这么多颜色?”“这就是金鱼啊!”“这就是金鱼吗?金鱼不是都是金色的吗?”“当然不是,金鱼有很多品种,也有很多不同颜色哟!”

        ……

        “鱼牛图”,鱼的错误是利用了自己惯常所见的形象,特别是自己同类的形象概念进行综合、推理、判断。而现实生活中,学习者在接受外界事物时往往都会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形成新的意义建构,学习者理解的知识和在大脑中已有的知识相关。故事中的鱼之所以将陆地上的牛想象成鱼的身子和鱼的尾巴,主要原因在于青蛙对牛的解释,对牛的描绘不够全面、不够具体,不够形象。

        夸美纽斯曾经说过:“直观教学是教学的金科玉律。”实践也证明:直观、形象的教学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直观形象地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直观感知、操作体验、主观能动的活动中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主动获取新知。

      我们的教育有时也会出现“脱节”,不是教师讲得不够好,也不是学生学得不努力,只是有时师生在信息传递时缺乏一个共振的契合点——同理心。

      2月7日,余正强校长导读《学记》 第十五章〈最佳对答〉: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
                                  ——《学记》 

        “最佳对答”,怎样的对答才是最佳?或许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当下的教师们越发清晰地知道与时俱进的重要性。于是,教师们都在努力提升自我,让自己的学识变得更高,能力变得更强。但是,有时我们却发现在面对学生时,即便学富五车,也会手足无措,不知该如何走进学生。尤其面对一些捣蛋后沉默的学生,我们似乎除了声嘶力竭的怒吼,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责外,别无他法。

      我们应该相信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是单纯的,向善的,如果获得足够多的安全感跟幸福,没有孩子会想方设法地推开它,甚至摧毁它。唇齿相依都难免会有磕磕碰碰,何况两个有着独立人格的鲜活的生命个体。

      一个巴掌拍不响。遇事时,孩子们需要的不是冷面无情的判官,而是一个可以蹲下来拉着手认真倾听的伙伴。

      任何问题的出现都有它的终结所在,我们需要做的绝不是仅仅斩断破土而出的萌芽,或是用足够多的沙土水泥掩饰。问题不一定都是洪水猛兽,而是涓涓细流,然而不加以重视、正视,终会集腋成裘,成为祸患。

      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人们也在前人的智慧成就上加以改良而运用到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们的生活更便捷。但是,有时我们却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牛头不对马嘴,那不叫沟通;对牛弹琴,也不叫沟通;用强权压制,迫使弱小者接受,那同样不叫沟通……那么什么是沟通?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

        最好的对答是基于平等的交流,最好的解决不是压抑,而是释怀。

        ……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语言和劳动,人与机器最大的区别在于情感与自主多变,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个人思想!人这一生,会遇上很多小偷。他们可能会偷走你的金钱,偷走你的心、你的肝、你的肺,甚至你的感情,但是他们唯一偷不走的就是你的思想。

        我思故我在!这世间万物,所有的一切都可能成为模式化的雷同,唯有思想才是独一无二存在的意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723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003评论 3 3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512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825评论 1 29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874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841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812评论 3 41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582评论 0 27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033评论 1 30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309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450评论 1 34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158评论 5 34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789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409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609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440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357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