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优化策略,一站式解决企业用工成本难题

当经济增长放缓,企业赚钱难、花钱快,降本增效、开源节流成了老板们最头疼的必答题。

作为HR部门,我们也很清楚,老板们的目光正紧紧盯着我们:如何在“人”上做文章,实现降本增效?

但问题是:业务不能动,流程不能改,在这些前提下有效降低用工成本,这难题怎么破?

用工成本优化可不是只有“裁员”这一招。今天,我们就来分享9种实用又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帮你既管控成本,又保住团队战斗力,甚至还能激发更多潜力。

用工成本的拆解

想象一下,企业就像一幢大楼,有楼层、有房间、有人。房间就如组织的结构,每个房间代表不同的部门或岗位,而房间里的人就是我们需要付工资的员工。

这座大楼的每一层楼、每一间房、每一个人,都在悄悄“吃掉”企业的钱。

楼越高,房间越多,人越多,工资越高,用工成本就越大。

那么,在业务、流程、技术都不变的情况下,有效优化用工成本,无非从三个维度入手:

减少楼层和房间(优化组织结构)

减少每个房间里的人(控制编制)

调整每个人的成本(优化薪酬结构)

基于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简单的用工成本公式:

【用工成本 = 人员结构 × 员工人数 × 单位薪酬】

在这个公式中,每个变量都可以进一步拆解为3个关键因素,最终形成9个影响用工成本的核心变量

人员结构的3个变量:部门数量、决策层级、岗位数量

员工人数的3个变量:配置额度、雇佣模式、质量比率

单位薪酬的3个变量:带宽范围、增长额度、发放形式


二、用工成本的优化策略

优化用工成本可不是简单的“一刀切”,而是一门需要策略与技术的艺术活。

接下来,我们将围绕人员结构、员工人数、单位薪酬这三个核心变量,拆解出9种实用策略,帮助企业从更细的维度找到优化用工成本的突破口。

首先,让我们从人员结构开始,看看如何通过调整组织设计,实现成本与效率的双赢。

策略 1、合部门(整合部门架构)

通过整合功能重叠或贡献有限的部门,企业可以聚焦核心组织功能,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结构,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优化冗余的组织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团队协作效率。

比如,某企业原本设有多个营销部门,但各部门之间功能重叠,导致资源浪费和内耗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企业决定“动刀”——将这些营销部门整合为一个统一的营销中心。

那么,如何判断哪些部门该“动刀”?这里可以用一个实用的工具:业务价值链-部门功能矩阵。通过分析部门的“必要性”和功能的“重合性”,企业可以精准识别哪些部门是“核心引擎”,哪些是“冗余包袱”,从而做出科学的优化决策。

策略 2、减层级(减少决策层级)

在组织的层级结构中,我们通常分为基层、中层和高层:基层是直接的实施成本;中层是管理成本;高层是决策成本。

通过减少层级,企业可以有效降低管理成本,同时提升信息传递效率、加快决策速度,甚至能够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创造力。扁平化管理就像“砍掉中间商”,让决策更贴近市场和一线员工,避免官僚主义的拖沓。

举个例子:某企业通过减少中层管理岗位,不仅每年节省了数百万的管理成本,还让一线员工的反馈直接传递到决策层,市场响应速度提升了30%。


策略 3、精岗位(合并重复岗位、取消非必要岗位)

人是成本,而人在组织中是基于岗位存在的。在多年实践经验中,我们发现:很多企业的岗位设置存在着重复性和无效性。有些岗位虽然名称不同,但实际职责却高度相似。这种“岗位通胀”不仅浪费成本,还会降低整体效率。

优化岗位设计的关键在于:

砍掉不必要的岗位,比如那些职责模糊或贡献有限的岗位;

合并重复的岗位,将职责相似的岗位整合,避免资源浪费。

如何评估岗位的必要性?我们可以借助WIFI模型,从四个维度(复杂度、影响、频率、独立性)来进行分析,从而识别出需要岗位减脂的地方。

同时,我们建议使用BEARS框架来定位关键岗位。这些岗位就像组织的大动脉,优化成本时务必要小心维护,千万别为了倒洗脚水,把孩子也倒掉了,用工成本的精进是不影响组织生产运作的大动脉的。

如何分析岗位的重合性?我们可以借助岗位职责对比表,将每个岗位的核心职责进行横向对比,快速找到那些职责高度相似的岗位。

接下来,让我们从员工数量入手,看看如何通过优化配置,实现成本与质量的兼顾。

策略 4、定配置(合理岗位配置)

完成了上述的组织结构和岗位的优化后,我们开始看单位结构上的“人员配置”,通过合理的人员配置来进行用工成本的降低。具体方法可以参考《组织效能提升:岗位配置的动态管理策略》一文,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策略 5、换外包(更换外包资源)

著名经济学家科斯曾提出一个经典理论:企业在决定外包还是内部生产时,需要权衡交易成本(比如谈判、监督成本)和内部管理成本(比如协调、培训成本)。简单来说,当外包的成本比内部管理更低时,就该果断外包;反之,则留在内部搞定。

如今,随着人力资源外包和灵活用工解决方案的日益成熟,企业完全可以考虑与专业的人力资源外包机构合作。通过借助外部专业资源,企业不仅能降低管理成本,还能更专注于核心业务,实现效率和成本的双赢。

例如,某大型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决定将部分生产一线岗位外包给专业人力资源机构。这一招可谓四两拨千斤,企业无需再为员工管理和培训投入大量资源,而是将精力集中到核心业务上,在成本优化的同时,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也显著提升。


策略 6、促竞争(促进淘汰流动)

人员配置合理的前提是能力匹配(质量)。但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企业因为员工能力不达标,只好用“数量”来弥补“质量”,结果导致人力资源冗余和成本飙升。

很多时候,能力不足直接限制了效率。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推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管理理念,通过促进人员流动,实现用工成本与效率的平衡。

具体怎么做?组织可以基于明确的绩效考核标准进行评价,通过评价结合竞争与淘汰的机制,激发员工的自我提升动力,同时优化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人力资源。

就像制造业中的精益(LEAN)理念,们的人才也需要一个精益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通过下图中的循环来实现人岗匹配。

最后,我们来到单位薪酬,看看如何通过调整优化,实现成本与激励的平衡。

策略 7、调结构(调整薪酬结构)

谈到薪酬结构,我们需要关注两个核心概念:

1. 带宽式薪酬分布

组织的薪酬结构通常基于岗位层级和职责范围,形成一定的“带宽”。优化薪酬的第一种方式,就是调整这些带宽的范围。

如果企业还没有建立标准范围,建议尽快推进;

如果已有标准范围,可以进一步优化其合理性。

同时,对于薪酬超出带宽范围的“离散群体”,需要及时调整,避免薪酬体系的失衡。

2. 结构性薪酬(全面薪酬)

薪酬不仅仅是工资,而是一个包含固定部分(如基本工资、津贴)和浮动部分(如绩效工资、奖金、股权)的“全面薪酬包”。不同企业的薪酬结构各有特色,但核心目标都是通过合理的薪酬设计,实现激励与成本的平衡。

如何优化薪酬结构?一种方式是使用结构性PIC分析法,定位那些对组织影响不大、成本可控且灵活性较高的薪酬项,作为优化的突破口。

策略 8、控增长(控制涨薪幅度)

在经济上行期,企业往往会习惯性地涨薪。当然,不同行业和企业情况各异,不能一概而论。

合理控制薪酬增长幅度是优化用工成本的重要手段。企业需要确保薪酬水平与市场行情相符,避免过度支出,让人工成本与经营状况保持平衡。

具体怎么做?可以通过公平性-激励性调薪矩阵,严格把控预算:

对高绩效员工和薪酬低于市场水平的岗位族,给予更多涨幅;

对整体调薪阈值,则基于预算进行严格控制。

策略 9、改形式(改变发放形式)

薪酬的形式远不止货币,它还可以是时间、福利、甚至是长期激励。

我们将薪酬形式按时间(当下、将来)和形式(直接货币、间接非货币)进行分类,形成以下的一个薪酬混合式矩阵。企业可以通过灵活组合这些形式,来进行用工成本的降低,或是在时间上实现成本缓冲。

三、选择适合你的企业的用工成本优化策略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了解了9种用工成本优化的策略,但是具体实践中,哪些策略是适合自己企业使用的呢?我们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个“用工成本优化可能性”诊断表,通过以下这些问题帮助大家思考并判断自己组织的未来的实践点。

1、结构层

合部门:是否存在多个部门功能的重合,以及不必要的组织单元?

减层级:是否存在多个决策层级和官僚的情况?

精岗位:人岗比是否较低,岗位职责之间存在重复和不必要的岗位?

2、人员层

定配置:是否在岗位配置上没有清晰的标准,存在岗位随意的招聘?

换外包:是否可能通过人力资源外包和灵活用工的方式来实现人力的雇佣?

促竞争:内部人才是否能上能下,有清晰的淘汰和评价机制?

3、薪酬层

调结构:整体薪酬带宽是否有清晰的标准和合理的范围,在岗位薪酬结构上是否存在优化的空间?

控增长:薪酬的涨幅是否有清晰与合理的规则?

改形式:薪酬发放的形式是否存在多元的形式的可能?

结束语

用工成本的优化前提是用工成本确实存在冗余和不健康,才需要去优化和精益,而不是一味追求更低的成本,也不是单纯压榨人力。

用工成本的优化理念是平衡与长期主义,反思为什么造成了成本膨胀,今天的浪费是过去决策的结果,任何成本都不是独立的,对用工成本进行优化,需要全面且长期的眼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