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鼓起勇气,在键盘上又开始敲起了与工作无关的文字。曾几何时,自己也曾文思泉涌,敲下一篇又一篇的人生感悟。可越长大,越害怕,慢慢变得害怕敲下自己的文字,生怕自己暴露出哪怕一丝丝的心思。人生本就孤单,关掉了最后一扇开着的窗,把自己关在了一个封闭的世界里。在这里,只有自己!
今年34了,一个有三有四却不三不四的年纪。挺拔的肚腩越来越坚挺,人生的油腻充斥着全身,抛却了最纯粹的自己,将油腻的自己抛进了社会的大染缸,花红柳绿中,追逐着金钱的铜臭。
本有些害怕,怕费尽心思关上的那扇窗户重新打开,躲在里面的自己,会被社会的烈日狠狠烧灼,更害怕外面如刀般的狂风肆意割裂已经脆弱的肤肉!这个时候有些羡慕信徒,他们将自己奉献给了自己心中的神,外在的躯壳不再害怕任何伤害。即使关上了所有的门窗,依然会有神在里面陪着自己。
已经多日不读书了,也有多日不写作了,就连运动也极不规律了,心里有些害怕了,趁着勇气,反省吾身,每思及三两处,就满是惶恐,难以自持。自己一直自称知识分子,不敢称文人。因文人忧思天下,所虑者广。知识分子以自身为原点,所虑难以超过“差序格局”。
写及此处,突然想起去年所读的《南渡北归》三部曲,想到了民国和抗战时期的文人,想到了梁启超父子三人、王国维、蔡元培、陈寅恪、傅斯年、梅贻琦、吴宓、夏鼐、曾昭抡……思想总是在战争时期勃然而起,大家犹如漫天晨星,四射光芒。
人至中年,总喜欢吹嘘自己读过的书,赚着的钱,却总是忘了初心。想到这里,就觉得自己有些好笑,《南渡北归》竟然被自己当成了吹嘘的资本,怕是以前的自己也会看不起吧!被日子追着跑的自己,成功地被时间逼进了金钱的大染缸,货币作为一个方便人们交易而发明的工具,已经成了自己的目标。记得大学学过一个理论,大致概念是工具当成了最终的目的,想一想,确实有些可悲!
前些年,自己喜欢读一些国外的工具书,台湾的灵修书,直给式的结构,诡辩式的说教,不知不觉中影响了自己的思维。马未都曾经在一个节目中说过,现在的中国年轻人缺乏逻辑思维,年轻人不再喜欢读能够锻炼自己逻辑思维的书籍。他说自己正在读一本书,记得应该是关于俄罗斯冶金历史的文献类书籍。想想自己看的文章,毫无结构美感的文章,小学水准思考逻辑的短文,诡辩式的辨文,心中汗颜!特别是反中心的互联网思维的横行,反而直给式的文章成为了主流,逻辑叠加式的文献被束进了高阁。
看着自己的文章,从自嘲慢慢变成了忧虑,再写下去,怕是又要进入忧国忧民的节奏。行文至此,心中颇有些得意,自己终归有些文人的情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