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和总结一下这么多年来家乡的拜山活动,也是一件有趣的事哦。
拜山,扫墓的一个俗称。因为农村的墓地都在山上为多,所以由此一说。
在很小很小的时候,小到有记忆开始,大人们用来诱惑我们小孩子跟随一起去拜山的东西,就是饼干了。每拜完一个先辈的坟墓,就给一次饼干。其次就是说祖先会保佑我们后辈,越虔诚越灵验。再次就是山上有野果之类。
拜山也有大小之分。
大的是指本镇同一个姓氏人集中一个时间拜太公。有些姓氏是在清明前一天,如谢氏拜龟山。我们宋桂叶氏是在清明前三天集中拜“螺山”,螺山位於今东坝马头岗,是宋桂叶氏始祖文隆公与太祖仲昂公的墓地。有说法是说山型如一个田螺,也有传说是因田螺得以壮大发展,因此拜祭当天也会很灵验,多多少少都会下点雨。
还在很小的时候,几岁的光景吧,那时候最佳的出行方式是骑自行车去到山脚,再走1个多小时的山路,才可以达到顶峰墓地所在。到后来,有拖拉机、摩托车,再到现在汽车都可以直接开到山上去了。十几年前(大概2005年前后)由叶氏后代叶文健先生捐资,修了一条通往墓地的简易道路,道路虽然简陋土路,但是起码开车可以到达了,十几年来,为叶氏后人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积累功德无数。村里组织去拜祭先祖的人,也已经更新到80后了,微信群里募捐也在这两年搞起来了,因为村里60多岁的人都会用微信了,非常方便。大烧猪、小汽车,已经成为拜祭的标配。
接下来的两天直到清明节,就是拜祭始祖下来的其他太公了。从始祖的1608到今天,已经超过400年了,期间,每个阶段都肯定有不同的后代有共同的祖先,真要细细考究,怕是查族谱都未必可以很详尽地了解所有的墓地细节了。再加上以前都是口口相传,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等原因,就更模糊了。因此,每家拜祭的情况都有所不同。有些家庭,拜祭到公太一辈,就有不少山头了。由于山高坡斗,特别是现在村名都不烧柴草烧煤气了,山上的野草荆棘等都疯长,每年都有人因为拜祭祖先而摔伤的情况出现,特别让人揪心。
我和隔壁堂兄,有一个爷爷的爷爷,是同一个祖先,每年的清明拜祭完,再去拜祭爷爷和阿公那些。从去年开始,我已经和老爸简化了拜祭方式,提前请人整理好坟堂,并在拜完太公后,直接就去拜祭新墓园区的爷爷奶奶,然后再在旁边简易地拜祭阿公阿婆三伯四伯,心意到了,也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每一个山头都跑一遍了。有些村民,要爬7-8个山头拜祭先人,要弄两三天……
清明假期高速公路免费,现在家家户户都几乎买了小汽车,因此堵车也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只有错峰出行才是上策啊,我侄儿4月4日下班后从东莞开到广州番禺接他弟,再回乡下,结果开了足足17个小时,真是太恐怖了。文明拜祭、简化拜祭的意识,我觉得我有责任给大家灌输一下了,但是,该怎么说,他们才会接受呢?这个还真是需要从长计议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