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写的不是什么奇人奇事,但是它本身却很神奇。”这是出自本书序言中的一句书评。我承认,这句话成功地勾起了我阅读本书的好奇心。
静下心,跟随着这位美国作者爱斯米· 科德尔的脚步走进这个神奇的文字王国,一口气读完后我已完全折服于她所创造出的这个奇妙的世界。事实上,我离书中的这个世界很近,学校、教室、老师、学生,每一个角色在我的生活中都是那么的常见。然而,我似乎离它又很远,波迪老师的育人智慧让我惊叹,她将小主人公萨哈拉这个起初需要“特别教育”的孩子世界完全点亮,她为萨哈拉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水晶鞋,在自己的人生舞会上大放光彩。
一、班级生活需要仪式感和新鲜感
不同于一般老师以手捧着书本亮相于学生们的面前,波迪老师第一次出现在孩子们面前的时候竟然抱了一大捧的鲜花。进教室后她并不急于和孩子们打招呼,而是心无旁骛地从不同的角度修剪手里的花然后插进花瓶中。去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一位老师第一次和孩子们见面竟然什么也不说,只是在众目睽睽的情况下忙活着自己的事情,谁遇到过这样的老师?这究竟会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可以想象,学生们的好奇心简直被勾到了顶点,可不,当老师开口让人去灌水浇花的时候孩子们几乎跳起来了,孩子们似乎忘记了他们身处何处。
紧接着,她做了一些寻常老师都不会做但是看完以后让人觉得真的很有必要去做的事。比如,当着大伙儿的面她竟然拿出一把锤子在教室墙上订了一个类似格言牌的东西,上面写着“弗卢姆女士学校 赋予老师的义务”。比如,自带一盏有六颗发光后像郁金香圆球的台灯,别小看这盏看似多余的台灯,后来证明,这盏灯并不是用来照亮教室,而是辅助波迪老师在给孩子们讲故事的时候去点燃孩子的内心,事实上,她确实成功了。又比如,让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并且通过这个方式和孩子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新鲜的创举何止这些,她会每天早上都站在教室门口,拿着一个黄色的大篮子——“烦恼收集器”。每个人进教室的时候需要把自己的烦恼“扔进去”,每到放学的时候孩子们还得把烦恼“领走”,如果烦恼不见了就算了。多新鲜,当我看到这部分时我承认我笑出了声。她还有一个“快乐盒子”,每当有人的回答让她特别高兴满意的时候,就会从“快乐盒子”里拿出各种漂亮的贴纸。
看老师为孩子们所做的这一切,我在心里问了自己一句:如果我是她的学生,我会喜欢她吗?答案是:会!并且会为之疯狂。在我看来,她不仅仅是一位老师,她还是一位魔术师,把孩子的烦恼变没了,让孩子身上的毛病渐渐地消失了,将孩子身上一切的可能性都挖掘了出来并让它们闪闪发光直到点亮他们的世界,一个词:妙哉!
二、教育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教育的责任是一颗爱心,是一份信任,是一种期望;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一束火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敲打“一块燧石”,让学生绽放光芒。当今教育提倡发展性评价,评价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做人。
小主人公萨哈拉是一位留级生,是一位曾经需要“特别教育”的孩子,是一位学校为她专门配备了“记录”孩子。然而,作为新来的老师波迪女士对记录却丝毫不感兴趣。从头到尾都没有用记录的评价来评判萨哈拉以及另一位需要“特别教育”的孩子,德里。当面对为德里提供“特别教育”的老师碧丝时,她不仅为他辩护只是学得慢而已,甚至为他说了慌声称学校已经解除对德里的“特别教育”,这一切都无疑拉近了她和德里的心理距离,最终融化了那颗坚毅的心。
事实上,“问题学生”都有一颗玻璃心,他们长期被同学、老师边缘化。那本记录就是撒哈拉的一根软肋,让她极度自卑与恐惧,过去的她在班上从来都没有存在感,座位永远在最后,课堂上从来不会说一句话。所以她极其害怕新老师去看那本记录,仿佛看了之后她的生活就再也没有翻身之日了。“我闭着眼睛,享受着新老师并不知道我的历史喜悦。甚至有那么一会儿,我认为我可以重新做作业了!”听听,这才是一位他人眼中的问题学生的真正心声,是的,哪个孩子没有一颗向善的心,如果波迪老师一直用过去的标准来评判现在的萨哈拉,那么本书的结局可能就要大转变了吧,有时候,孩子的变化首先源于我们对他们的态度变化,永远不要放弃对一个孩子的期待。
三、教育需要用全面的眼光看学生
哈佛心理学家加德纳曾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职能,然而,在传统教育中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永远是那么的单一化。事实上,教育对学生最大的帮助是引导他们走入适应的领域,使其因潜能得以发挥而获得最大的成就感。我们应该做的是多花心力找出每个人的天赋并加以培养。
小萨哈拉事实上是一位酷爱阅读和写作的孩子,然而,因为长期的被区别对待,她无法将这一面在老师、同学面前展示出来。事实上,说出来又有谁信呢。
“他们的记录不真实,这是最可恶的,我的图书馆生涯不在记录里,所以他们的记录里记录的根本就不是我。”萨哈拉不止一次的去表达对那本记录的不满。之所以不满,就是因为内容的片面化,完全没有看到她的另一面。她是那么的渴望成为一位作家,然而这个愿望她完全不敢在他人面前表露出来。直到以日记的形式告诉波迪老师“我是作家。”是的,她是作家,她终于说出来了,那一刻,她的脸又红又热,感觉自己像个大傻瓜。“我相信!”波迪果断地回答到,她不知道这简短的三个字对于一位被边缘化的孩子是何等的分量。不,也许她知道吧。
当我还是个孩子, 我只躲在草场的角落, 自己做自己的玩伴。
我不喜欢娃娃, 我不喜欢游戏, 动物们在我看来也不友好, 鸟儿甚至也飞走了。
如果有人找我, 我会躲在树后, 然后大声地叫:“我是个孤儿!”
而现在, 我成了所有美好的中心, 写着美丽的诗篇, 倾诉着美丽的梦想!
这首富兰克林· 奥哈拉的《我的自画像》是小萨哈拉最喜欢的一首诗,正如这首诗的结尾所言,小萨哈拉在波迪老师的精心呵护下写着美丽的诗篇,倾诉着美丽的梦想。因为梦想的一步步实现,过去所有由于安全感的缺失而带来的内心诉求似乎都成了“额外的奖赏”。也许,正如波迪老师所言“真正的主角是那个一直变化的人”,是的,这个特别的女生萨哈拉在一直在变化着,最终,她成为了自己生活的主角。但愿,所有的孩子都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