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在三家都碰了壁,没想到小李的另外一个堂叔却在盖房子的事上使上了劲。当年小李爷爷仍健在,在家排行老二,这位堂叔就是小李爷爷的三弟。前面提到的当过本村村小校长,后被提拔到县里当了什么科长,村里人认定有钱,但是只说了敞亮话的小李的堂大爷,以及与小李爸同村的堂姐,这俩人正是亲兄妹,都是小李爷爷的大哥家的孩子。早在小李堂大爷小时候,堂大爷的爸就早已去世,所以在小李家盖房子的这一年,爷爷辈中就剩下小李的爷爷和三爷,小李妈心想:她大爷(爷爷的大哥)不在了,下一辈的子女间毕竟是疏远了一些,不知道再下一辈人之间以后会远到什么地步。
那一年是小李记忆中懂事以来第一次见到三爷,三爷长脸,头发半白,发质看起来很硬直立着,根小李爷爷一样个字很高,身材消瘦,更显得细高,脸上的皱纹像刻刀刻的一样,他不笑的时候很是威严。小李妈自从嫁过来,总是根爷爷奶奶话不投机,但是三爷说的话,小李妈认为很有道理,根这老头挺对脾气。不记得是几年前了,三爷家的老二根小李爷借过3000元钱,还根小李爸借了2000元,听说他们家过的也挺困难,好多年都还不上。
说回小李家的房子,房子到底是怎么盖起来的呢?虽然没借到亲戚们的钱,但是到底还是借了很多力。要竖房架子了,需要很多木头,打地基还缺很多沙土,是去小李姥爷家的山上拉的,当年的山还可以个人认购,就是为了以人力投入去开荒种树,很多人还都不愿意买,要光秃秃的山干什么呢?一山的石块和黄土,不能吃也不能种粮食。主要的木材和黄土有了,总要雇车去拉回来,这时候小李三爷主动说:“让老二、老三开大车去拉。”小李妈说:“不能白拉,老二养车不容易,家里也要吃饭的,之前借的钱就当钉账了,走的时候俺们把油再给加满。”小李的三爷一家主动请缨,让小李妈很感动,人家本打算无条件做的,根你开口求的就是不一样,因此小李妈话说的也敞亮,两家人都欢欢喜喜的,谁都没吃亏,活却干的卖力。
小李的堂二叔、三叔开的是那种轮子有人那么高的大卡车,一车拉的货物能顶得上4~5个农用四轮子,堂二叔家的大车从100公里外的家里开到小李家门前的时候,用小李妈的话说:给村里人都震乎住了。村里人还没见过谁家雇这么大的车,这车好,几趟估计也就把主要的大件材料拉完了,看到这场景村里家中有四轮子的热情也都被鼓动起来了,自愿出车出人跟着大车去拉。这世间的事往往是雪中送炭的少见,而愿意锦上添花的人却很多。
小李后来听妈说,不仅家里有四轮子的男人们出车出人,家里没有四轮子的男人跟车装车,临近3条街的女人们也都来帮忙洗菜、杀鸡、灌血肠和炖猪肉粉条,就连买菜也都有邻居女人们陪着一起去镇上买,然后再大包小包的坐小客车扛回来…在小李妈还在酒精灯上燎鸡毛的时候,她听见也看见拉木头的车队回来了,那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前面两辆大车在前面跑,后面跟着10几辆小四轮子在后面跑,轰隆隆的马达声,震的地都在颤动,真可以说是一个车队,村里前街后街的人都要站在门口看,然后议论着:这是老李家盖房子呢,这大车可真有派(气派),老李处的不错啊,帮忙的人也多,听说大车还是自家兄弟的,不要钱都来了,这花钱的话不知道这大车一天得多少钱。
小李妈后来跟小李说,大车带着小车2天就拉的差不多了,她就劝说着堂三叔开车回去了,向事先说好的那样给加拉满满一车油,留下堂二叔又带着几辆小四轮子拉了半天,也就完事了。幸亏小李姥爷家就是邻村的,幸亏小李堂二叔、三叔的大车坐镇,不然后面一连串的小四轮子找谁家去借呢?自己主动来的,根你上门开口去请,又是不一样的。这下子这些小四轮子的人家,好像都是争先恐后的来的,生怕两辆大车太给力,自己的小四轮子都没了用武之地了。
万事开头难,打响了第一炮,后面的事情好像都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