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堂管理本质的探究
1、狭义课堂管理的局限
课堂管理从狭义的角度上来说就是管理学生,让学生的在上课的时候能够集中注意力听课。如果学生上课时不听课的,那所有其他的教学准备都是白费的。但是一般认为课堂管理是有局限的。大多是关于课堂教学的研究着眼的都是脱离教学内容的管理,比如学生上课开小差怎么办?但是凡是这种研究都有一个大问题,就是它没有研究出现象出现背后的真正原因,所以后面的写的解决方法,要不是没用的,要不只是在特殊情况下有用,没有普遍性。所以需要从一个更一般化的角度看课堂管理的本质。
2、一般化看课堂管理
众所周知,备课需要备教材,备教法和备学生,所谓的课前三备。从更广的范围上看,教法也属于课堂管理。
备教材的本质是对教学内容研究,通过对教学内容研究,教师将原本很难的教学内容用一种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教授给学生,从学生的角度上看,这就是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这就是备课真正目的。
备教法的本质是对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研究,我们平时讲的课堂纪律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因为光是降低学习难度其实并不能保证学生能够真正学到东西,还需要有良好的师生互动,互动中最基本的就是学生要听课,如果学生上课都是不听的,那什么都是白扯。所以我认为教法也是广义上的课堂管理,而且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备教材和备教法虽然是不同的目的,但是两者之间会相互影响,所以在研究的时候,不可以将备教材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但是备学生在研究一般化的课堂管理的时候可以不做研究,这里有几个原因。(1)人的变化是缓慢的,在一段时间之内,可以认为学生整体的变化是不大的,所以可以作为不变量。(2)学生的情况很多时候属于随机因素,即使研究了,也不过是一种特殊理论,对于一般化的课堂管理研究并没有什么价值。
3、课堂管理的注意力假说
注意力是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必须得到有效且集中的使用。因为课堂上老师只有一个,而学生有很多,所以课堂管理的本质是注意力管理,我所说的注意力,不单单指学生的注意力,也包括老师的注意力。因为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老师的注意力也会不集中呢。因为老师会被那些“开小差”的学生吸引住注意力。所以好的课堂管理就是要将学生和老师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而实现这一目标主要就是通过教法的改进来实现的,改进的方向就是如何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减少教法中不必要的注意力浪费,来达到集中使用注意力的目的
二、从课堂问答模式验证假说
1、验证方式
一个假说必须要能够得到验证,才能够成为理论。前面说到了,管理注意力主要要靠教法的改变来实现的。教法中比较重要的就是课堂上的师生问答,所以我就从师生之间不同的问答方式上来验证我的假说是否成立。
受到我们市一位特级教师的影响,我上课的时候让所有举手的孩子都有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这就有一个难题摆在面前,谁先回答问题呢。要知道先回答问题的人是有优势的,第一个人的答案一定是不会重复的,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吸引老师的注意力。所以我发觉一开始点名的时候举手都很积极,但是越到后面举手越少,经常那些一开始举手但是没有被叫到的孩子也会把手放下。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改变了之前在每个学生回答完之后就点评的做法,而是在所有学生回答完之后才做统一的点评。这样的好处在于减少打断,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更多的集中在其他的同学的回答上了。
2、实际教学效果
第一、我其实有一个毛病,我的知识面特别丰富,所以对于学生们提出的有趣的想法容易产生共鸣,然后就不自觉的偏离了教学的主题。但是这一次改变点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是全部回答完之后点评,所以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的注意力就放在了学生回答的内容上,全部学生回答完时间很长,让我有足够的时间为之后的点评做出足够的思考。也因为有这个比较长时间的思考,所以之前那种听到一个有趣想法就像拓展开去讲的那种冲动又被压制下去了,让课堂的主要内容没有被代偏,同时这样也方便我能够抓住一些真正有价值的课堂生成。因为我在听课评课的时候发觉,经常能够在评课的时候发现有很多精彩的课堂生成,但是上课的老师没有抓住,反而是评课的老师抓住了。就是因为上课的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
第二、学生的注意力自动提高了,我发觉学生的重复回答明显减少了,这说明其他同学的回答被听进去了。我想原因在于我中途没有用即时点评打断他们的回答,所以学生才有把注意力放到其他同学的回答上来。这就让我明白了,原来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也有老师不断打断的缘故。
所以仅仅是点评时间的改变,就让学生和老师的注意力都大大提高,并且还带来了很多意外的收获。
[if !supportLists]3、[endif]不同问答模式的局限
但是上述所说的问答模式,其实有很大的局限。因为我是让所有的学生都回答一遍问题,在有些班上回答的人数就非常多,就导致被占用大量的时间。所以其实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这种全员回答,最后点评的问答模式。只有那些难度适中,又非常重要的知识点上面才适合用这种方式。而且这种问题的数量一节课不能多,最好只有一个。这样几乎就只能够在科学或者数学课上采用这种问答模式,因为科学课和数学课的一大共同点就是每堂课的知识要点时非常少。科学课就是一两条科学知识,数学课就是一两条具体的数学原理。
而其实大多数问题,是不需要用全员回答,最后点评的问答模式的。比如有些问题,仅仅是为了将教学推进下去才提的。当然一些太简单或者太难的问题,那就干脆不问学生,直接由老师讲授。
还有有些问题并不是出在教法上,而是出在对教学内容研究不够深刻上。有一个案例:一孩子说出了一个奇怪的观点,奶酪是草做成的。逻辑是这样的,奶酪是牛奶做成,牛奶是牛生产的,牛是吃草的。所以奶酪是草做成的。然后老师并没有直接反驳,而是让学生充分自由的讨论。当然最后什么也没有也没有讨论出来,因为没有找到真正的原因。
这个说法的错误在于每一个推理过程中,后者最多只是必要条件,甚至连必要条件都不是,但至少都不是充分条件,可是学生却错误的把它当做充分条件了。但是很多老师其实逻辑学没学好,不能指出这里的问题,所以就采用了一种模糊不清的教学方式,那就是让孩子自由讨论这个问题,然后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做的原因表面上说是为了自由民主,其实是因为教师自身的知识欠缺。所以这时候改教法是没用的,因为教法再怎么改,也不可能把一个老师自己都不会的东西交给孩子。所以教法的改进是基于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上的。
三、更一般化看注意力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第一:学生在课堂上真正争夺的东西就是老师的注意力,这是为什么。因为学习是需要得到反馈的,越多越快的反馈是能够提升学习效果的。但是老师的注意力有限,所以学生就会对这个稀缺的注意力进行竞争。比如我明显发现,人数多的班级举手发言能够老实举手的人其实不多,更多的是把手举得高高的,能够让老师看见。但是人数少的班级举手发言的就相对能比较规矩。原因其实很简单,每个班其实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比例是差不多的,人数少的班回答问题的人也少,那愿意回答的学生就会想:就这么几个人举手,一定会叫到我。老实举手就可以了。而人数多的班回答问题的人也多,那愿意回答的学生就会想:这么多人举手,老师可能不叫我了,所以一定要吸引老师的注意力。举手的人就不会老老实实举手了,而是把手举得老高。
第二:老师在课堂上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注意力。在课堂上老师的注意力应该主要放在学生的身上,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随时做出教学上的调整,已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所有教师都会强调课堂纪律,为什么呢。其实乱糟糟的课堂也并非不能上课,但是显然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所以要进行课堂纪律的管理,但是一旦进行管理就会消耗老师的注意力。为了达到最少消耗注意力,老师就会相应具体的情况作出不同的选择。比如我因为要教12个班,每个班虽然情况不同,但是我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制定每一个班的课堂纪律,所以我的课堂管理所有的班都是一样的要求。一般是先详细的指出学生犯的错误,如果再犯就进行罚站5分钟。一般来说一年级的孩子做到这一步应该能够安分下来了。所有的班都是这样的话就会有问题,有些班需要严一些,有些班需要宽一些,一刀切会导致有些班太死,有些班太乱。但是我实在是没有精力去区别,只能根据自己上课的感觉的平均值来设定规则。但是对于只教一两个班的老师就可以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管理规则。虽然行为不同,但是背后的原理都是一样的——节约注意力。
第三:备课以及备课中中的各种要求都是为了节约注意力。如果在课堂外没有备好课,那就得到课堂上备课,代价就是那一堂课就需要分出很多的注意力在教学流程的思考上,而且是时间非常紧迫的思考,这样备课的质量一定不高。所以在上课前备好课目的就是为了在上课的时候不需要将注意力放在教学流程的思考上了。当然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根据教学效果的反思从而修改之前的教学设计又是另外一回事,这不能和备课不充分相提并论,因为充分备课后任然出现的问题就是属于教学能力的范畴,而课后反思这时候才能真正提升教学能力。但是如果备课不充分,课后的反思其实没有意义。
再有,备课中很多的细节要求本质上也是为了节约老师的注意力,比如学生回答的预设,就是为了当学生出现了老师事前预想到的答案时不需要再思考,马上就能给出正确的反馈。节约出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学生出乎意料的回答当中,形成课堂的生成。然后上一次课堂的生成,也要写到教案里去成为新的预设。这其实就解释了为什么备课和反思是教师提升能力最重要的手段。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