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情做到极致就是艺术。
这句台词来源于国庆档很火的一部电影——《无双》,看完后,被男女主角的演技惊艳到以外,对临摹的艺术性也有了新的认识。
临摹:按照原作仿制书法和绘画作品的过程叫做临摹。临,是照着原作写或画;摹,是用薄纸(绢)蒙在原作上面写或画。 ——百度百科
这样看来,重新拿起画笔,是从临开始;练习写好手帐英文,是从摹入手。
临摹是学习与借鉴,汲取与消化的过程,是进步与提高的必经之路,是在不断的练习中磨炼技巧与方法。临摹的初级目标可以是像真,但最终目的则应该是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当不知道想画什么,不知道怎么构图,不知道怎么用色彩的时候,临摹便是最直接的学习工具。在这模仿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便是临摹最为正确的开启方式。
比如说,一开始只知道自己想要重新画画,但对画什么,用什么笔画,并没有明确的目标。于是,“画什么题材,用什么表现方式”就变成最先需要解决的难题,带着这一目的,翻看别人的画,大量且涉及各个种类,看着看着,目标就会根据个人对画风的偏好,亦或是对某一类物件的喜爱,慢慢被锁定:美食+彩铅。
还有一种,知道自己想画的题材,但对手法的表现,透视的表达,骨架的搭建无从下手。这种情况推荐看教程,跟着高手,一步一步学习拆分好的理论,每次临摹是为了吃透知识点。临摹之后,还可以选择默写或写生加深一遍印象。
上面两次都是在学习完教程后,对着照片进行的练习。不能为了临摹而临摹,要学以致用。临摹不是为了造假,而是能更好的表达自我。
从绘画到练字,再到学写作,甚至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都是从效仿别人开始,然后慢慢摸清门道,再熟能生巧,最终是为了有所突破,而能有所创新。
“创新”在韦伯字典中的意思是“改变”(to make change)。
也许是大环境的不同,教育模式的不同,欧洲的老师从来不要求做到一模一样,更多的是为了启发,让学生在不断问为什么的时候,自己找到答案。
现在回想起来,在欧洲有一段时间很痛苦,是苦于没有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与方法。不管最后交给老师的是圆,是方,亦或是半成品,只要是按着老师的méthodologie(方法论)走,最终都能做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这样看来,临摹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临摹多少张也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自己知道如何运用学到的知识与能力,去创造,去表达。
在这快速发展的时代,坚持自我,保持和大部分人不一样是需要勇气的。山寨盗版,让人与人之间出现的信任危机远比满足不了自己的虚荣心更加可怕。
临摹是方法,而不是最终目的。要知道,假的就是假的,爱的真一点也只能是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