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大众传播的说服效果和人际交流的说服效果各有千秋,大众传播对于普遍的一般性的问题可以具有很好的说服效果—快且广,例如,人们不惜重金去做广告。美国用于广告的费用每年达数亿美元(1995年的数据),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反馈慢且不准,因而有时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说服性信息尤如隔靴搔痒或是放空炮,就像一些传播学者所说的只起着设置“议程”的作用,而未能转变受众的思想。由于人际交流有迅速和比较准确的反馈,所以说服者可以及时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说服。因而,人际交流的说服效果在准、深信(可信度)方面要强于大众传播。
关于有争议的问题、对不同的说服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才能收到较好的说服效果。人们对一些问题多有不同的观点,在说服中,究竟是只提出一方面的观点的效果好,还是两方面的观点都说的效果好呢?美国学者霍夫兰和他的助手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实验表明:;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对有知识的人,讲清“两面理”比只讲“一面理”更容易说服他们对于文化水平低,对该问所知的人,才能用“一面理”加以说服。
交流的教育功能和说服功能对社会文化的传通具有极重要的作用。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是在教育和说服中得以延续的。
结束
这里,首先介绍一下传媒学的出现和发展历史。
人类对于自身的信息交流以及信息传播的作用和影响很早就有研究,如在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又译《雄辩术》)中,对口头传播的规律进行了总结,指出“所有传播的目的是施加影响”。然而传播学(communication)作为一门学科却形成于上个世纪的20-40年代的西方国家,更准确地说,传播学诞生于美国。一般认为,传播学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是美国学者威尔伯拉姆( Wilbur L. Schram,1907-1987,一译宣伟伯)。他的代表作有《男人、女人、信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中译本译作传播学概论》)。传播学自诞生以来,在广度上有较大的扩展,但在深度上有所不足。
传播学大致在上世界60年代中被归国的留学生介绍到我国台湾;70年代末被介绍到我国大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传媒学受到了新闻界、教育界和学术界的重视。在翻译西文的传媒学的著作后,出现了中国学者的著作,并把传媒学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1982年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一次传媒学讨论会。
其次,传播学的新分支——跨文化交流学。
虽然对跨文化交流从上一世纪以来有许多文化人类学家进行过论述,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跨文化交流学(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却是上世纪70年代末形成的。美国学者对这个问题研究较多,有人认为跨文化交流学诞生在美国。这是由于一些客观条件促使美国学术界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间的跨文化交流进行认真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参战之后,其军政领导人物面临现实的策略问题:美国如何确保在自己所占领的岛屿上的土著居民与美军合作? 当时美军官兵对这些土著居民的语言和文化一无所知。许多文化人类学家被政府请来研究这些地区的文化。例如,我国读者所熟悉的本尼迪克特著的《菊花与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一书,就是这类研究成果之一。通过这些研究,美国大众对文化人类学刮目相看,文化研究被人们普遍接受。政界和学术界的人士们开始讨论文化的重要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超级大国,称霸世界,在世界许多地区建立了军事基地,这也促进了对跨文化交流问题的研究。联合国建立后,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世界银行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性机构也纷纷建立。美国政府为了加强对世界各国领导人的影响,就需要了解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953年,美国国会通过法律,建立了“美国新闻总署”(USIA,1977年改为“国际交流署”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gency)。该机构负责人领导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对外宣传。“美国之音”是众基的对外查的媒介之一。
在经济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经济向世界各国渗透,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使美国与各国间的经济往来日渐密切;实业家、商人、科学家、留学生、旅游者等多种形式的国际交往与日俱增。
美国航空技术和通信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喷气式客机几乎可以在36个小时内把人们送到世界的各个角落电视机的普及使大众传播媒介发生巨大变化。这些都促进了美国与不同文化国家的交往。
这些条件促进了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言语学、传播学等学科对文化与交流之间关系进行系统的和理论上的研究。上世纪50年代在这一领域的开拓者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 Edward T.Hal1),他多年来的工作重点是选拔和训练到国外从事政府和商业工作的美国人。他发现,美国人与他国人民相处时的许多困难是由于对跨文化交流的知识异常贫乏而引起的。这方面的无知,可能使美国在海外的计划和巨大努力付之东流。美国新闻总署有时缺乏文化信息。美国的丑陋的形象似乎与训练不良的外交人员和缺乏对其他文化了解的出国人员有关。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