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影片风格,主题价值结构特点
刑建拍摄的《冬》和科克琼斯的《天伦之旅》在题材本身就有一个共同点——老人,将视角对准老人,展现老人的生活,但是从本身的文化方面又存在不同所以以下从两部影片的风格,主题价值,结构特点来分析。
影片的风格决定了自身的意识流,《冬》摆脱了传统的故事叙述,从始至终的一悲到底,用多元化的镜头表明一个主题,镜头对准长白山下的老人。整个画面采用黑白灰,从开场就奠定悲的风格,影片开始广角的俯拍,老人独自在雪地钓鱼,镜头慢慢推进音乐响起古筝渲染气氛构图表明环境。老人辗转难眠忽明忽暗的灯游动的鱼安静而又孤独,这就是生活。没有过多的人物,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孤独就是独自一人没人陪伴,这也是刑建所展现的孤独,也就是这样一场雪一阵风都能增加孤独感,这就是影片的特殊之处吧。
《天伦之旅》则是故事的反转小事件凑成大悲伤,但最后是阖家欢乐,原以为是喜剧,轻松的开头,弗兰克打扫花园,去超市买东西准备和孩子过周末,大都数的父母都是这样见到孩子时就要把最好的留给他们,这个观念没有国家之间的差距,为人父母心里都念着孩子。剧情的发展,因为各种事情孩子们都不能回去所以弗兰克决定去旅游看望自己的孩子,引发了一系列小故事,也就是这一点将整个故事慢慢反转,最终奠定影片团圆的主基调。
2.《冬》从片名来说“冬”代表着漫长和孤独,所以影片的基调就是孤独。《天伦之旅》表象是一部轻松的家庭片,但是剧情的发展事件积累影片给人温暖却又让观众泪流满面。影片都着力讲述老人的孤独,《冬》的无人陪伴,选择安于现状;《天伦之旅》无法陪伴,无法陪伴之后就是找办法见面,寻找陪伴,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个人的孤独不用言语表达,吃饭时的两副碗筷,两床被子这一系列的“双物画面”展现了老人没有老伴的孤独还有对老伴的思念,早上稀饭晚上土豆日复一日相似的生活从“杀鱼喂鸟”,“烤鸟给孩子”再到最后老人的孤独,老人,鸟,鱼,小孩,一直循环但又都孤独者有些佛教感觉的就是命运轮回,因为这些增加了孤独感,周而复始孤独依旧。
思想的开放让同一件事情产生不同的想法,感觉孤独就努力变得不过孤独,所以两部影片相比较《冬》是沉睡在冬《天伦之旅》重在旅字,一张单程票离开了家走的方向是孩子们所在的地方,这是一个旅程也是两代人关系升华的过程。
面对孤独,两部影片都用各自的价值观讲故事,影片本身就有反思,两部影片相比较长白山脚下,寒风凛冽,放眼望去只有一望无际的雪海,本身悲伤的题材因为场景让故事的主题得到升华;《天伦之旅》就更加的符合现实生活,在车上炫耀自己的孩子有多棒,弗兰克所展现的就是不打扰孩子的父亲,精神的支撑,他是在一点一点的寻找答案,关于孩子们的隐瞒,待到寻找到的时候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得解决,所以影片运用了很多的隐喻逐步完成对主题的构建,其中电话线意象隐喻两代人之间沟通的主题,四位子女的童年形象隐喻父辈对子女一生的牵挂和期待,父亲见到每个子女时反复提问的 你幸福吗? 隐喻着两代人之间深深的关爱,以及父亲的整个旅途隐喻着孤独地探求真相的过程。
3. 《冬》和《天伦之旅》都有清晰的线索。《冬》散文式的结构是以老人的精神支柱为主要线索鱼-鸟-小孩,这个主线索包含着几部分内容这些内容的贯穿是上一个精神依靠的死亡,还有一个隐性线索就是时间春夏秋冬又一春,漫长的冬季总有过去的时候,但是在影片中没有具体体现春的到来,所以这是一个完整的孤独。《天伦之旅》标准的戏剧式结构,他的主线索是弗兰克去找孩子们每个事件间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情节递进式发展弗兰克一点一点的发现孩子们的隐瞒,到最后戏剧性的解除矛盾家人聚在一起,两部影片相比较都是想表达老人孤独,但是不同的地区,表现手法和叙事结构都有所不同,这个来源于创作者本身所接受的思想熏陶。
含蓄而不油腻是中国,开放而不过激是美国,中国人给你讲故事喜欢绕着弯子告诉你我要讲这个主旨,美国则是直接了当。
长镜头或蒙太奇
《冬》中的长镜头表现了老人的极端情感,在小孩成为老人的陪伴时,为老人捉了自己最爱吃的“美味”的鸟儿却被绑在了树枝丫上,尽管它不断的挣扎,但还是被炭炉的火烤成了滋滋冒油的小孩的吃食。整部影片悲伤的氛围在这里放大。
老人那极端的感情,用力守护自己的所珍惜的事物,不惜以死亡为代价。在上一个问题当中说过老人把鱼,鸟,小孩子当成精神寄托所以害怕失去,鱼,鸟,小孩三者是递进关系。鱼是在水里游没有相对的自由,所以在有鸟出现时它被剁了,鸟是最自由的但是不通人性没有办法沟通,所以最后它进了男孩的嘴里,这像一条小食物链,可想而知陪伴到最后的只有白皑皑的雪。
直到结局,老人握着幻想中妻子的手,感受着她的抚摸,在冬日的暖阳中终于毫无留念地沉沉睡去。影片最后一只鸟儿从老人被窝里飞出,在他的梦中,看到了男孩,看到了鱼,看到了妻子唯一空缺的就是鸟儿,满足老人的心愿。除此之外更像是一个生命的延续,老人化为一只鸟儿,也许这最后一幕反倒是一种解脱,老人的灵魂化成了小鸟飞离了这个囚困他心灵多年的地方,此时孤独成为了一种难得的享受。此片虽安静无声,但唯有最后的鸟儿飞向远方在飘雪中隐没了身影,才达到真正的空山静无人,翱翔于空中,离开那凄凉的地方,去寻找温暖的骄阳。
科克琼斯注重蒙太奇的运用和镜头得切换,在弗兰克上飞机之前影片就开始铺垫,大女儿给两个弟弟妹妹打电话告诉大卫的现状,电话一直贯穿影片作为隐性的线索从侧面交代了事件,借而推动情节的发展,在这时有三条线索第一个弗兰克坐上飞机飞走,第二个二女儿听到消息时的反应,第三个小儿子的反应,这些动作都为了之后几个人团聚做铺垫。在飞机上平行蒙太奇的作用空姐去端水,弗兰克去卫生间后三天线索1弗兰克不舒服,2空姐发现异常,3物件的振动侧面体现了飞机的波动这也是弗兰克病发的原因,没有过多的镜头展现大多都是短平快,缩短时间的同时烘托紧张的氛围,这也为下面做铺垫。
弗兰克的主观镜头画面模糊两个效果第一是主人公的主观视角,画面逐渐模糊表示意识不够清醒,这也恰恰作为一个转场点把画面切到父子五人吃饭。这是五个人第一次聚在一起画面的模糊表明是弗兰克的梦里或者想象,这个时候就交代了事件孩子们的个人隐情。这场戏的结尾是一个拉的长镜头,下雨了孩子们离开谈话结束一个拉的镜头从特写拉倒大远景,最后回到现实。这是一个过度的段落这个之前弗兰克是云里雾里知道但是不确定,因为几个人都团聚所以之后的剧情会告诉原因,这一段落解决之前所铺垫的小问题,还有一个主要问题——大卫的死要回到现实才可以解决。所以最后几个人在病房中把事情讲清楚了这个讲清楚之后就是团圆的部分。
巴赞的长镜头理论和格里菲斯的蒙太奇作为电影里最基本的语法,在整部影片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电影离不开蒙太奇,长镜头。
《冬》中小男孩离开了,老人以为小男孩回来风雪之中的一段无实物表演,从而更深刻的展现了老人的孤独以及渴望陪伴。首先来说这个画面的主体是老人客体是“小孩”,树,所处的环境是风雪中,老人背后的一片雪地不单单是交代了背景环境,更以环境衬托了整个画面悲得基调,无边的雪海孤独落寞,一片小树林衬得老人更加身单力薄。老人作为主体,环抱臆想这是孤独,但不再是“老人式的孤独”,这是直面生命和灵魂深处的孤独,这种“孤独感”是更深刻而任何人无力抵挡的。作为客体的臆想人——小孩子的轮廓,因为没有所以才显得萧条。总得来看黑白的色彩基调画面中老人的空抱,风雪中的小树林,一片雪海,是孤独是落寞还有生活的无奈,对情感陪伴的渴望,三者之间的配合让画面的孤独感充分体现。
但是从影片整体来说这个画面是情感升温处,在这之前鱼和鸟都已经没了,小男孩也离开了,这时的老人他自己有个幻想感的存在,幻想着男孩还在,所以在这里不得不佩服王德顺老师的演技,回到影片本身无实物就已经表明不会再有,所以最后老人的离开也是情理之中,化作一直鸟算是暗喻要离开,离开孤独离开风雪之中。
《天伦之旅》中最后的结局是大团圆,有悲伤大卫去世了,但是家人之间的小秘密说出来了,云消雾散阖家欢乐。这是最后家人一起过圣诞节的画面,主体是家庭成员,陪体是餐桌的食物,房间内的装饰,环境是在家中。暖色调让整幅画面变得温馨,一家人在一起开心的笑,桌子上的食物还有房间内的装饰暗示了画面中所处的时间地点,一家人在家里过圣诞节,从主体的人物坐位来看能区分家庭中的地位。在整部影片中来看,这个场景承接了上面大家把事情说开,一家人在一起体现了生活的幸福,这个情境和当初弗兰克幻想中的有点相似,但是两者不同的是想像中的是揭开问题,这个画面就是单纯的一家人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