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尚书令古弼为人忠厚谨慎,善良正直,因为上谷的皇家林园占地面积太大,他想请求减去一半面积,赐给贫民百姓。
当他进宫觐见拓跋焘,打算奏请这件事时,拓跋焘正在同刘树下围棋,没心思听古弼报告。古弼在一旁坐着等了许久,没有得到说话的机会,他忽然跳起来,一把揪住刘树的头发,把他拉下床,揪着他的耳朵殴打他的后背,还边打边说:“朝廷没有治理好,实在是你的罪过!”
拓跋焘大惊失色,放下棋子说:“不听你奏请事情,这是我的过错,刘树有什么罪过,赶快放了他。”
古弼把要奏请的事情全都说了出来,拓跋焘感动于他的忠正耿直,完全同意了。古弼又说:“我身为臣属,竟然在陛下面前无礼到这种程度,罪过实在太大。”说完出宫来到公车官署,脱掉帽子,光着脚请求处罚。
拓跋焘派使者召他入宫,对他说:“我听说建造祭坛的工作,是要跛着脚去工作,完工后,要衣冠端正地去祭祀,神灵就会降福于他,你有什么罪过呢?戴上帽子穿上鞋去做你该做的事情吧,如果是对国家有利的,方便百姓的事情,就尽全力去做,不要有任何顾忌。”
拓跋焘去河西狩猎游乐,尚书令古弼留守平城,拓跋焘下诏让古弼将肥壮的马送给打猎的骑兵,但古弼提供的却全是瘦弱的马。
拓跋焘勃然大怒地说:“这个笔头奴胆敢对我的诏令打折扣,我回去之后,先折了这个奴才!”古弼的头长得很尖,拓跋焘经常把他的脑袋比作笔头。
古弼的属下十分惶恐,唯恐自己受牵连被杀。古弼却说:“我身为人臣,不让人主沉湎于游玩狩猎之中,这个罪过是小的。如果不预防国家出现的不测之事,使国家缺少军队所用的物资,这个罪过才是大的。现在蠕蠕正处于强盛时期,南方的贼寇还未消灭,我把肥壮的马提供给军队使用,瘦弱的马提供给打猎所用,这是为国家做长远打算,就算被处死了又有什么关系呢!况且这是我一个人所做的,你们不要担心。”
拓跋焘听说后,感叹地说:“我有这样的臣子,是国家之宝呀!”于是赏赐给古弼一套礼服、两匹马和十头鹿。
后来又有一天,拓跋焘再次去山北打猎,捕获了几千头麋鹿。拓跋焘下诏给尚书,让尚书派出五百辆车来运送麋鹿。拿着诏书的信使已经走了,拓跋焘想起了古弼的性子,对左右亲信说:“这个笔头公一定不会给我这么多车,你们不如用马来运送。”说完他就回宫了。
刚走到路上一百多里,拓跋焘就收到古弼的奏章说:“今年秋天大丰收,谷穗饱满下垂而且颜色金黄,桑麻大豆遍布在田野里,野猪野鹿在偷吃,飞鸟大雁在啄食,加上风雨的损耗,如果我们抓紧时间收割会多三倍收成,请求暂时延缓运送麋鹿,以便把谷子尽快收割运送完毕。”
拓跋焘说:“果然如我所说的那样,笔头公可称得上是国家的栋梁之臣了!”
尚书令刘絜长期主管朝廷机要事务,他仗势欺人、独断专行,拓跋焘越来越讨厌他。
北魏准备去攻打柔然汗国的时候,刘絜劝谏说:“蠕蠕经常迁徙,没有固定的居处,上次我们出兵就劳而无功,不如扩大农业生产、广屯粮食,等待他们前来。”
崔浩则坚持劝拓跋焘前去征讨,拓跋焘接受了崔浩的建议。刘絜为自己的建议未被采纳而心怀不满,打算想办法使北魏军队打败仗来证明自己的正确。
拓跋焘与各位将领约好了日期在鹿浑谷会师,刘絜却假传诏令,私改了日期。拓跋焘到达鹿浑谷已经六天,其他将领还未到达,柔然可汗于是远远逃走,北魏将士追赶而未追上,而拓跋辰、奚眷等八名将领也因为没能按时到达而被斩首。
北魏军队回师时,途经沙漠地带,粮食已经吃完,将士死了很多,刘絜一方面私下派人惊扰魏军军心,他本人也力劝拓跋焘抛下军队自己轻装回京,拓跋焘没有接受。
回到京城后,刘絜以这次军队出师无功为名要求追究崔浩的罪责,拓跋焘说:“各路将领延误了会师日期,我自己遇上贼兵而没有攻打,崔浩有什么罪呢!”
崔浩在得知刘絜假传诏令后,立即将此事告诉了拓跋焘,拓跋焘大怒,下令将刘絜逮捕囚禁起来。又查出刘絜在出征前,曾暗中与亲近的人交代说:“如果车驾回不来了,我们就拥立乐平王拓跋丕做皇帝。”
刘絜听说尚书张嵩家藏有图谶,就问张嵩:“据说刘氏应该称王,承继国家以后的大业,那里有我的姓名吗?”张嵩回答说:“有姓而没有名。”
有人向拓跋焘密报了这件事,他马上命令有关部门严厉追查,搜查张嵩家宅后,果然得到了那本图谶,这件事还牵连到了南康公狄邻,拓跋焘火冒三丈。最后,刘絜、张嵩和狄邻都被屠灭三族,死了一百多人。
刘絜在位的时候,喜欢作威作福,将领们打败了敌人,得到的财宝都要与他同分,刘絜被处死后,查抄的家产数以万万计,拓跋焘每次谈起这件事都为自己居然宠信了他那么多年而恨得咬牙切齿。
当初,北魏军攻克酒泉后,北凉王沮渠牧健的弟弟沮渠无讳害怕北魏的强大兵力,于是率军打算向西渡过沙漠,派他的弟弟沮渠安周向西去进攻鄯善国。鄯善国王比龙十分害怕,本打算投降,正巧北魏的使臣赶到,劝他坚决防守,因此沮渠安周连续进攻都难以攻克,只好撤退,固守已占据的东城。
沮渠无讳率领一万人舍弃了敦煌,西去沮渠安周那里与他会合。大军还没有到,鄯善国王比龙很害怕,率领人马逃到且末,他的嫡长子向沮渠安周投降,沮渠无讳于是占领了鄯善国,但他的士卒在过沙漠地区时因为干渴而死亡了一半以上。
当年,西凉被北凉所灭后,唐契带着他的外甥,西凉王的孙子李宝逃到了伊吾避难,臣服于柔然,被柔然封为为伊吾王。唐契被封王之后,便和弟弟、外甥一起发展生产、训练民兵,经过二十年的励精图治,伊吾已是阡陌纵横、沃野千顷、人民富裕。
北魏政权日益强大后,唐契决定摆脱柔然依附北魏,派外甥李宝先行返回了敦煌,受到了当地官员的欢迎,并被拓跋焘册封为敦煌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