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随笔】之四十六:赶海

图片发自简书App


好多年没有赶海了,儿时赶海的情景已是遥远的记忆,脑子里除了大人不放心不让去,再就是跟着小姨去海边的情景了。但那时毕竟不懂事,傻傻地跟着去海边,也只是捡贝壳、捉螃蟹而已。捡贝壳并不难,只要有,低头捡拾就是,螃蟹可就不那么容易捉了,远看一片小螃蟹在跑,走近它却全都逃到窝里了。如果晚上拿手电照,它似乎对光没有反应,我借此便可以捉到不少螃蟹。然而大人们终归不允许我晚上去赶海,理由就是路远且不安全,所以,赶海的机会总是极少的。

后来上学了,各种原因,总是很少有机会去赶海。

再后来,海被个人承包,那里再也不是随便去玩耍的地方,你要是去了或许被人怀疑成偷窃,所以索性不再去赶海了。但,一直有个梦想:在海边有套房子,那样可以随时找机会去赶海。

今年暑假,得空去海边住了几天。所住小区旁边就是一片海滩,且头一次开放了这片海域,我终于有机会过足了赶海的瘾。而赶海的整个过程,莫过于赶那个叫做蛏的东西了。

蛏,读chēng

字典的解释为:〔~子〕软体动物,介壳长方形,淡褐色,生活在沿海泥中,肉可食,味鲜美。

以前只是吃过,却不知它长在哪里,怎么弄到他,这次算是见证了。

通过观察、询问,我掌握了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用蛏钩子钩。钩子渔具店或集市上有专卖的,贵的卖到三十元钱。用它往蛏窝里掏,就会掏出来。但这种方法掏出来的蛏带有沙子,吃起来味感不好。更难把握的是不知道哪个是它的窝,你仔细辨认,看准窝口是椭圆形的,那就有戏,但时常啥也掏不着。有一次,一米多长的钩子竟然掉进窝里了,铁锨铲了很久才找到,原来这个蛏窝深到极限,至少三钩子才能到底,不禁佩服这蛏的造屋能力。

第二种方法极有趣:你先得准备一瓶盐,用铁锨或者铲子挖开一层土,见有蛏窝时便往洞口撒适量的盐,随后就会有一个白亮亮的舌头似的东西冒出来,那是蛏的头,可是刚钻出来若不及时抓住,它就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缩回去。此时你必须眼快手快,赶紧抓住蛏的头往外拽,一个悠长的小东西就被揪出来了——这就是蛏。可惜我们技术极不熟练,一晚上整不了几个。连着几个晚上,每次最多能整出十几个,这已经是很有成就感了。用小桶罐点海水带回家,先让它吐吐沙子,第二天早晨起来再放在锅里煮开,做一顿打卤面,味道美极了。

其实,赶海的乐趣不在于数量多少,也不在于享受美味,更在于赶海的全过程。傍晚,沐浴海风,看霓虹灯次第亮起海边的粼粼波光,又看海边黑压压一片赶海的大军,再看身边赶蛏高手熟练的动作,我已是收获满满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生活在海边的人把赶海称为“下海”或“下小海”,主要是趁落潮期间到海滩上寻获小海鲜。 大包干之前的时候,是不允许下小...
    如是斯文阅读 1,064评论 2 10
  • 文|养完细菌养花草 一个人坐在家里,没开音乐,没有环境的嘈杂,只听见两桶蛏在“伸懒腰”的声音。那是它足运动的声音、...
    养完细菌养花草阅读 6,469评论 36 11
  • 窃国 一 南海 虽然还是三月初,宋朝最南端的州府正是凉风阴雨,冷热不定的时节,但南海上东雍城外的午后已是骄阳似火,...
    贾郝仁aguda阅读 1,414评论 3 5
  • 儿时,一到夏天,渔家的孩子就在海涂上开始忙活了,赶海就是他们暑期的必修功课。十三四岁的半大孩子带着八九岁的小弟弟小...
    蚂蚁1956阅读 932评论 0 0
  • 前言 南宋四大名臣,是指南宋初期的李光、赵鼎、胡铨、李纲。这四个人都出生于北宋,也都是忠贞报国的主战派,每一个都是...
    老街味道阅读 434评论 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