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好友一起去看百鸟朝凤,故事平缓,没有什么特别激昂的情节,也没有特别感伤的情节,仔细回味,有三个场景,让人看了不禁动容:
第一个场景,焦师傅把他的师傅传给他的唢呐传给了天鸣,焦师傅只是说了两句话"这个唢呐是我师傅传给我的,记住唢呐离嘴不离手""那块布是你师娘缝的,不吹的时候,就把唢呐包起来。"虽然师傅与徒弟不是面对面交流的,可那份深沉的爱让人动容。师傅是手艺人的启蒙老师,教他们手艺,教他们坚守的信念,教他们作为手艺人的品行,对焦师傅来说,他的师傅是他多么敬重的人啊!而他的师傅传给他的唢呐他是多么珍视,现在他愿意把师傅传给他的唢呐再传给他的徒弟天鸣,那是真的认定天鸣这个徒弟了。而师娘,作为看着焦师傅一路成长坚守唢呐的人,陪伴焦师傅的人,虽然影片中没有讲述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但是能看得出,师娘对焦师傅也是很重要的人,那师娘缝的唢呐包焦师傅也必定视若珍宝,现在他连同师娘所缝的唢呐包一起传给了天鸣,从中可见焦师傅对天鸣的疼爱。这样的师徒之情,虽然没有语言直接表达,但足以让人动情。
第二个场景,是天鸣第一回出活结束,买了旱烟叶子,肉,点心和酒等一些礼物来看焦师傅和师娘,酒喝到兴起,焦师傅吹起了那把已有两三百年历史的唢呐,焦师傅陶醉其中,因为酒精和唢呐的作用,他红光满面,眉飞色舞,随着唢呐起舞,最后竟然摔倒,但是嘴里却清晰的告诉天鸣"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唢呐是吹给自己听的",听完这句话,不禁感叹,焦师傅真的是爱唢呐,把唢呐吹到骨头里了。试想,现如今,面对各种五彩世界的诱惑,我们的传统文化别说被喜欢到骨头里,还能记起多少都是未知数。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外节日越来越被重视,情人节,圣诞节都充斥着欢庆的氛围,可到了春节,很多的传统习俗却不再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年的味道越来越淡,好像春节也就是一个比较长的假期而已,很少有人花心思再去过春节,觉得一家人去饭店吃一顿年夜饭,也就是过年了,守岁,剪窗花,包饺子,拜年,逛庙会,看花灯,猜灯谜等等,这些小时候一想起来就兴高采烈的习俗已经所剩无几了。
第三个场景,在大家都渐渐遗忘了唢呐,天鸣因为坚守好不容易接了一个活,因为游家班其他人都不愿意再去吹唢呐,都去外面打工了,所以焦师傅重新出山,挨个去找游家班的人去说服,终于凑齐了人去出活,但是天鸣生病了,吹不了百鸟朝凤,焦师傅就自己拿起唢呐吹,吹到最后唢呐里面流出了血,焦师傅的肺承受不住了,可是仍然坚持让天鸣吹完百鸟朝凤,他来敲鼓。作为一个唢呐人,焦师傅是在用生命演奏,是在用生命诠释唢呐人的坚守,他想用自己的坚守重新唤起人们对唢呐的热爱,对唢呐的敬重。
不管对于传统的唢呐还是对于其它的传统文化,不仅仅只是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去保护就可以,还需要建立传承机制,让新一代的年轻人去传承,确保传统文化不会因为无人传承而消失。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了很多优秀的文化,对于我们来说,多看看论语周易,多听听秦腔京剧,多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会让我们自身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