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曾经有一期辩题挺有意思——“TA真的很努力了,是不是一句好话?”
正方代表,新加坡国立大学辩论教练庞颖说,她参加国际辩论赛,四天参加六场辩论,只睡了十个小时,当拿到冠军的时候,已经麻木了。当听到队友说“你真的很努力”时,瞬间就哭了,觉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肯定,这句话是句好话。
曾经被淘汰又复活的秦教授说:知道自己什么优势都没有,只有努力,不断的努力,不断不断的努力,才可能会有希望成功,所以当走下台时,队友的一句“他真的很努力”,会让他特别高兴。因此,这是一句好话,肯定了自己的努力。
反方代表杨奇涵说他为了来《奇葩说》,打了十针美白针,纹了个韩式半永久,做了牙齿冷光美白,结果来了之后,队友说:你的美容师真的很努力。
现场观众哈哈大笑。
杨奇涵说:“我每天拼死拼活上班,晚上熬夜为上节目准备段子,打破自尊心,熬到发际线升高,我会愿意听到一句‘他真的很努力’吗?这不是一句好话,这句话只能让我更焦虑。”节目最后,反方以两票的微弱优势赢得比赛。
当时看这期节目的时候,我觉得正反两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更认同反方的观点,觉得“TA真的很努力了”这句话某种情境下不算是一句好话。
今天读心理学教授陈海贤的《了不起的我》,看到有关思维进化这一段,一下就想起了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这期《奇葩说》节目。
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我当时觉得双方都有道理,但是最后还是倾向认同反方的观点。
为什么很多人认同反方杨奇涵的观点,认为那句话不是好话呢?
参照陈海贤教授的心理学观点来看,是因为他们关注的都是事情的结果,却忽略了发生改变的过程。那个过程中给人带来的变化和成长,被忽略了。
比如杨奇涵用自己做美容的事情,来做论据,觉得别人的一句调侃“他的美容师真的很努力了”让人懊恼,其实他懊恼的是被人嘲笑的结果,而不是这个美容的过程。
《了不起的我》一书,将人的心智模式分为两种类型:成长型和防御型。防御型心智模式中有一种僵固型思维,如果人们被这种僵固型思维所左右,就会觉得努力是可耻的事。如果需要努力才能做成一件事,只能说明自己能力不够。
杨奇涵就是这样的僵固型思维,他觉得自己付出了千般的努力,万般的辛苦,换来了一句“他真的很努力”,只能被证明自己的能力不行。
而成长型思维的人会以努力为荣,他们觉得努力能够激发能力。
秦教授属于成长型思维的人。所以当这场辩论结束,主持人宣布反方赢得了更多观众的支持,正方辩论输了,需要淘汰一个人的时候,秦教授将继续参赛的机会留给了队友。他并不认为这次失败对他是一种打击,而是觉得参赛的过程已经收获了成长,增强了他的能力,所以他会认为“他真的努力了”是句好话。
僵固型思维的本质是一种防御形态,有僵固化思维的人会把注意力,从关注怎么做事转移到关注怎么维护“我很强”的自我形象去。
僵固化思维会让人停止努力,停滞在原位置,放弃能让自己进步的改变。看到别人的成功,会当作自己的失败。所以,杨奇涵在赛场上会感到焦虑,当听到那句让他觉得是在否定自己的话时,会更加焦虑。
我当初认为双方观点都有道理,是因为我头脑中防御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在打架,结果防御性思维占了上风,因此我倾向同意了反方的观点,认为在某种情境下“他已经很努力了”不是好话。
如果我们无法从这种防御型思维中走出来,摆脱僵固化思维的束缚,很难有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根本不重要,你怎么跟世界互动才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