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没有写过信,那种贴了邮票,投寄到邮筒的信。随着网络的发展,没多少人使用书信交流了吧。就算用,也是电子信件了。
唉,时代发展的真快啊!我有时会近乎哀求一样,求它慢一点,再慢一点。我真怀念写信交流的日子,和那个她啊。
记得小学三年级吧,语文老师教我们“书信体”的习作,其实也就是教我们如何寄一封信,怎么贴、贴多少的邮票,信的正文和信封书写的格式是什么。但是那节课后,全班也没人真的去寄一封信。那个时候小,还不懂“见信如晤”四个字里面包含的情绪。
后来离开家乡,去外地上学,开始接触更多的人,开始学着维系保持关系,也开始学着分离告别。其实,那时候已经有了智能手机,“伊妹儿”都成了老词汇,微信也开始使用。但是为什么那个时候痴迷于书信沟通呢?大概是因为我和她都喜欢以文字的形式表露心事吧。也就是那时候,我体会到了写一封信、寄一封信、等一封信、拆一封信的心情。
信写些什么呢?就写一些近期身边发生的事情,和一系列事件下的思考和心情吧。我字写的不好,但是写信的时候就会格外用心,一笔一画,极力避免涂改和错别字。信,真的很神奇,它让我周围的时间走得很慢,让我忽略了一个下午其实已经浪费。我只向让收信的她清楚地知道我的状况,除此全无所谓。我想,从前人们交流不便,一封书信堪抵万金,那是人们唯一能够克服时空的限制的沟通方式。信和天上的月亮一样,几千年来承载了人们的思念和寄托,当我们面对它们时,无法不庄重,无法不流露真情。
当小心翼翼地封上口,贴上小小的邮票,心情就变得释怀轻松了。要去寄信了。寄信要走好远好远,想着手中的信也要走好远好远,就不自觉地加快脚步,恨不能眼前就变出一个邮筒塞进去。但是再想想,信的神奇之处就在时空的割裂。即时的通讯当然很好,但是信割断了时间的连续性,又在收信人读信时给缝补接上了。明明是早已发生的事,却让收信人觉得是眼前时事了。
接下来,就是等待了。满怀期待,翘首以盼,盼星星盼月亮,这些词背后的心情就是等待回信的心情了。有时会主动跑去门卫问“有没有我的信啊”,翻了一通后失落而归,也会安慰自己“或许她在忙,还没来得及回。或许回信就在路上。”然后“瘦尽灯花又一宵”。
你说,轻轻薄薄的一封来信,为什么如此沉重?朴朴素素的几张纸片,为什么令人兴奋不已?收到信了,哪儿有功夫想这些啊!赶紧撕开信封,展开书信看看她写了什么吧!信中的她笑了,你也会傻笑;信中的她哭了,你也要难过好一会儿;信中的她见到了更广阔的天地,你会为她高兴、祝福,暗自羡慕的同时也激励自己。信读完了,生发立马回信的冲动,但是情绪还在波动,汹涌得组不成完整的句子,还是再回味回味,等一等吧。哦,这就是回信来得稍晚一点的原因啊!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从前还有寄信的人,现在只有偶尔翻看满抽屉的回信了。
“见信如晤,你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