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却没有规定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我们的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自己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的度过自己的一生。家庭教育的方向是什么?就是让我们的孩子能够幸福的度过自己的一生。家庭教育称作“立命之学”,就是立孩子的命,给孩子一个好的命运。好的命运来源于哪里?清代《心命歌》这样说道:
心好命也好,富贵直到老;心好命不好,天地终有报;命好心不好,中途夭折了;心命俱不好,贫贱受烦恼;心乃命之源,最要存公道;命乃行之本,穷通难自料;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修心不听命,造物终须报。
老子讲“命由我立,福自己求”。中国人一直信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了凡四训》书中记载“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
幸福的因,在善;不幸的因,在恶。
古人的五德“仁义礼智信”。八德“孝悌忠信礼廉耻”。《孟子 告子上》中讲道“侧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复兴》一文中谈道:孔孟之道与大乘佛法的精髓都在于肯定本性本善、本性本觉,以仁慈博爱化导一切众生,教人应当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关怀,互相照顾,互相合作。这就是本觉本善的自然流露。众生迷失了自性,变成了不善不觉,就是自私自利,贪嗔痴慢。
心,它有善,也有习性。心当中既带着真善美,这是它本来都有的,也带着贪嗔痴,是他沾染的,所以我们又把这种心叫什么呢?叫童蒙。“自心能造善也能造恶”,善为本性,所以这时候需要教育。教育就是看到了孩子心的本体,这种本身的存在和习性的存在。然后把习性化掉,把本善给恢复。这是关于心的本体的第一个认识。
小孩子是非理性思维,叫蒙。他是按着心走,心思维。心有两种特征,第一心有本善,沾染着习性。它的本善世界是真善美的,它的习性是带着贪嗔痴的。第二它喜欢快乐逃避痛苦。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都不能在他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于养成习惯,增强能力。寒假了要报补习班,你是补习文化课还是传统文化力行习惯班?
第一,作为父母和老师,必须要建立起清晰的因果观。第二,父母和老师必须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顺着孩子心性教他们。养正就是帮它启发那个本善,养正也就是养心。做善有信心,不担心吃亏;行恶有畏惧,坚决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