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积善之方
【原文】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昔颜氏将以女妻①叔梁纥,而历叙②其祖宗积德之长,逆知③其子孙必有兴者。
【注释】
①妻:名词活用做动词,将女儿嫁给……。
②历叙:一一罗列。
③逆知:预告。
【译文】
《易经》上面写着:“积累善德的家庭一定可以得到丰厚的回报。”就像古时候,一个姓颜的人将女儿嫁给孔子的父亲;并且罗列了孔家祖宗积德行善的种种事迹,预估孔家子孙中一定会有兴旺的人。
【原文】
孔子称舜之大孝,曰:“宗庙飨①之,子孙保之。”皆至论也。试以往事征②之。
【注释】
①飨:以美食款待。
②征:验证。
【译文】
孔子夸赏舜的孝行属于大孝,并说:“像他这样的人,不单单祖宗可以享受他的祭祀,子孙也可以保住他的福泽。”这些都是至真的言论,并且可以用那些历史加以证明!
【原文】
杨少师荣,建宁人,世以济渡为生。久雨溪涨,横流冲毁民居,溺死者顺流而下,他舟皆捞取货物,独少师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货物一无所取,乡人嗤①其愚。逮②少师父生,家渐裕。有神人化为道者,语之曰:“汝祖父有阴功,子孙当贵显,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③之,即今白兔坟也。后生少师,弱冠登第,位至三公,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孙贵盛,至今尚多贤者。
【注释】
①嗤:嘲讽,讽刺。
②逮:到了。
③窆:埋葬。
【译文】
有一个叫杨荣的人,祖籍是福建省建宁,曾担任少师。他家世世代代都是以摆渡维持生计的。一次,雨接连下了很久,溪水满了上来,冲垮了居民的房屋,不少溺死的人的尸体随着水流往下漂。别的摆渡人都去捞水面漂浮的遗留物品,只有杨荣的曾祖父和祖父忙着救人不捞东西。乡里人都嘲笑他们傻。到了杨荣的父亲出世后,杨荣家的家境越来越好了。有一个仙人化成道士,告诉杨荣的父亲:“你的祖父以及父亲,都积攒了很多阴德,他们的子孙都应该成为大官。你可以将父亲葬在这个地方。”杨荣的父亲听从了道士的建议,将祖父和父亲葬在了那个地方。即现在人们所说的白兔坟。后来杨荣出生了,才二十岁就考了进士,并且仕途顺利,官拜少师。皇帝还授予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与他同级别的官位。并且杨荣的子孙也很发达,还出了很多贤能之士。
【原文】
鄞人杨自惩,初为县吏,存心仁厚,守法公平。时县宰严肃,偶挞一囚①,血流满前,而怒犹未息,杨跪而宽解之。宰曰:“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自惩叩首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况怒乎?”宰为之霁颜②。
家甚贫,馈遗一无所取③。遇囚人乏粮,常多方以济之④。一日,有新囚数人待哺,家又缺米,给囚则家人无食,自顾则囚人堪悯。与其妇商之。妇曰:“囚从何来?”曰:“自杭而来,沿路忍饥,菜色可掬。”
因撤己之米,煮粥以食囚。后生二子,长曰守陈,次曰守址,为南北吏部侍郎。长孙为刑部侍郎,次孙为四川廉宪,又俱为名臣。今楚亭、德政,亦其裔也。
【注释】
①挞:拷打。
②霁颜:脸色缓和。
③馈遗:赠送。
④济:救济。
【译文】
鄞人杨自惩,一开始是县吏,心地仁慈,并且办案很公平;那时候的县宰为人很严肃,偶然一次打囚犯,直到血流满地,县宰还是没解气;杨自惩就跪下,帮囚犯求情,请求宽谅。县官说:“可是这个人犯了法,我怎么能够不生气呢?”杨自惩叩着头回答:“现今朝廷昏暗无道,民心早就散了。要是得知案情就会有同情之心,而没有喜悦。没有了喜悦,又何来的气愤呢?”那县宰听了以后脸色缓和了下来!
杨自惩的家里十分穷苦,尽管如此,他还是不肯收受贿赂。遇上囚犯没有粮食吃,他还总想方设法给予帮助。有一次,几个新来的囚徒没有米饭吃,正好杨自惩家里也缺米。给囚徒的话,自己家里人就没得吃,如果保全家人的话,那些囚徒又实在可怜。他只好和妻子商量。妻子问:“犯人来自哪里?”他回答:“来自杭州。一路上都空着肚子,现在面如菜色,十分可怜。”
所以,夫妻俩把自己的米煮成了粥分给那几个囚犯。后来,他们生了两个孩子,大儿子名守陈,小儿子名守址,官拜南北吏部侍郎。长孙成为刑部侍郎。小孙子也官拜四川按察使。儿孙四人都是名臣;而现在的两个圣贤之人——楚亭和德政,也都是杨自惩的后人。
【原文】
昔正统间,邓茂七倡乱于福建,士民从贼者甚众①。朝廷起鄞县张都宪楷南征,以计擒贼。后委②布政司谢都事,搜杀东路贼党。谢求贼中党附册籍,凡不附贼者,密授以白布小旗,约兵至日,插旗门首,戒军兵无妄杀,全活万人。后谢之子迁,中状元,为宰辅;孙丕,复中探花。
【注释】
①从:顺从,归顺。
②委:委派,派遣。
【译文】
就在正统年间,邓茂七在福建附近造反。福建的读书人和老百姓大都顺从了邓茂七。皇帝派遣鄞县都宪张楷,前去围剿。张都宪设计抓住了邓茂七。后来张都宪又派了谢都事,围剿剩下的土匪;谢都事找到了归顺贼党的名单。只要名单里没有名字的人家,谢都事就偷偷给他们一面小白旗,说好了在搜查当天,插在自己门前。又告诫军队不可以乱杀无辜,大概救了上万人,后来,谢都事的儿子谢迁,考上了状元,还成了宰相。而且孙子谢丕,也考上了探花。
【原文】
莆田林氏,先世有老母好善,常作粉团施人,求取即与之,无倦色。一仙化为道人,每旦①索食六七团。母日日与之,终三年如一日,乃知其诚也。因谓之曰:“吾食汝三年粉团,何以报汝?府后有一地,葬之,子孙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数。”其子依所点葬之,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缨②甚盛,福建有“无林不开榜”之谣。
【注释】
①旦:日子。
②簪缨:古代官员帽子上的装饰,指代达官贵人。
【译文】
浦田县林家的上一代里有一位乐善好施的老太太,总会做粉团布施给穷人们。但凡有人索要都会给他们,也没有任何不耐烦的表现。有位神仙化身道士,每天都向老太太索要六七个粉团。老太太都没有拒绝,连续送了三年,三年如一日,神仙也看到了她做好事的诚意,于是跟她说:“这三年来,我每天都吃你的粉团,要怎么回报你呢?你们府上的后面有一块地,你要是埋葬在那,那么你的子孙里会有很多成为大官的。”老太太去世后,她的儿子听从神仙的指点,把老太太葬好,结果第一年,考上科举的就有九个人,而且一代代累积下来特别繁盛,导致福建流传了这么一句话“无林不开榜”。
【原文】
冯琢庵太史之父,为邑庠生。隆冬①早起赴学,路遇一人,倒卧雪中,扪②之,半僵矣。遂解己绵裘衣③之,且扶归救苏。梦神告之曰:“汝救人一命,出至诚心。吾遣韩琦为汝子。”及生琢庵,遂名琦。
【注释】
①隆冬:寒冬。
②扪:触摸。
③衣:披上,穿上。
【译文】
冯琢庵太史的父亲,在县学里做秀才时,某一寒冬,上学路上,遇上一个倒在雪地里的人,他用手去摸,发现已经冻僵了。冯老先生立刻把自己的裘衣脱下来为那个人披上,并带回家救治。后来,他做了一个梦,梦里,一位神仙告诉他:“你是诚心救人的,因此我让韩琦投胎到你家里来,做你儿子。”再后来琢庵出世了,取名冯琦。因为他是宋时文武双全的宰相韩琦的转世。
【原文】
台州应尚书,壮年习业于山中。夜鬼啸集,往往惊人,公不惧也。一夕闻鬼云:“某妇以夫久客不归,翁姑①逼其嫁人。明夜当缢死于此,吾得代矣。”公潜②卖田,得银四两,即伪作其夫之书,寄银还家。其父母见书,以手迹不类,疑之。既而曰:“书可假,银不可假,想儿无恙③。”妇遂不嫁。其子后归,夫妇相保如初。
【注释】
①翁姑:丈夫的父母,即公婆。
②潜:暗地里,私下。
③无恙:平安无事。
【译文】
台州的应尚书,年轻时在山里读书。晚上,山里的鬼怪总会聚集起来,吼叫吓人,只有他不感到害怕。某夜,应公听见一个鬼说:“有个女人的丈夫长时间外出没有回来,她的公婆觉得儿子应该已经去世了,因此逼迫这个女人改嫁;而这个女人却很贞烈,誓死不嫁。明天晚上,她准备把自己吊死在这儿,我就能找到替死鬼了。”应公得知后,暗地里以四两的价格将自己的地卖了,并伪造一封那个女人丈夫的书信,把银子寄回了她家。这对父母一开始觉得字迹不是很像,但很快又觉得:“信件可以造假,但是银子不能啊,孩子一定是平安无事的!”于是也没再逼迫儿媳改嫁。后来他们的儿子回来了,夫妻二人也得以如最初一般相处。
【原文】
公又闻鬼语曰:“我当得代,奈此秀才坏吾事。”旁一鬼曰:“尔何不祸①之?”曰:“上帝以此人心好,命作阴德尚书矣,吾何得而祸之?”应公因此益自努励,善日加修,德日加厚。遇岁②饥,辄捐谷以赈之;遇亲戚有急,辄委曲维持;遇有横逆,辄反躬自责,怡然顺受。子孙登科第者,今累累③也。
【注释】
①祸:祸害。
②岁:年份。
③累累:成果累累,很多。
【译文】
后来,应公又听那个鬼抱怨说:“本来我是可以找到替死鬼的,那个秀才害我成不了事。”另一个鬼说:“那你怎么不害他呢?”那个鬼回答:“上天觉得他心地善良,已经派遣他任阴德尚书了,我怎么还能害得了呢?”
应公听完对话,越发努力,每天都对自己的德行进行巩固加厚;遇上饥荒年,他都会把自己的谷物捐出来;遇上亲戚有急事,也会努力帮忙;遇上不讲道理的人,他会对自己进行反思,平和地接受。到目前为止,他的子孙考取功名的已经比比皆是了。
【原文】
常熟徐凤竹栻,其父素①富,偶遇年荒,先捐租以为同邑之倡②,又分谷以赈贫乏。夜闻鬼唱于门曰:“千不诓,万不诓,徐家秀才,做到了举人郎。”相续而呼,连夜不断。是岁,凤竹果举于乡。其父因而益积德,孳孳③不怠,修桥修路,斋僧接众,凡有利益,无不尽心。后又闻鬼唱于门曰:“千不诓,万不诓,徐家举人,直做到都堂。”凤竹官终两浙巡抚。
【注释】
①素:平时,向来。
②倡:提倡,倡导。
③孳孳:通“孜孜”,形容毫不懈怠。
【译文】
常熟的徐凤竹先生的父亲原本就很有钱。某年恰好遇上荒年,他就抢先捐出了自己的田租,为全县的人做榜样。又把自己的谷物捐出来救助灾民。某夜,他听见鬼在他门口唱着:“千也不骗人,万也不骗人,徐家秀才就快变成举人了!”那些鬼一直叫嚷着,连着几夜都没停过。这年,凤竹真的考上了举人。他父亲更加努力积德行善,毫不懈怠;修桥铺路、施舍斋食给和尚、接济贫苦等,但凡是对别人好的,他都尽心尽力。后来,又有鬼在他门口唱:“千也不骗人,万也不骗人,徐家举人官拜都堂!”结果徐凤竹成为了两浙的巡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