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这件事情,你憧憬的和现实相差太多。“婚姻如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
最完美的产品在广告里,最完美的人在悼词里,最完美的爱情在小说里,最完美的婚姻在梦境里。
恋爱的人爱做梦。
以为婚姻是童话,早上醒来,看见他的脸,嘤咛一笑,舌吻,沐浴,煎心形鸡蛋,笑着说情话,相拥去上班。
对于这种幻觉,婚姻中人只有四个字可说:真是天真!
真相是什么呢?
真相是:
早上起床,各自上厕所,各自洗漱,各自上班,谈的话题也只是:“今天下班带点菜回来!”“记得去交水电费!”或者,“记得下班去幼儿园接孩子。”
这还是幸福婚姻才有的奢侈现象。
更多的婚姻,在自相残杀+苟延残喘+麻木冷漠中,煎熬着度过。但又不愿离,或者不好离,孩子、房子、财产的分割,令他们更加痛苦。于是,能出轨的出轨,不能出轨的抑郁终日,怨气满胸。
天真的孩子以为,婚姻是巧克力,每一天都充满了甜蜜的惊喜。
只有大人才知道,婚姻是一块口香糖,第一口甜入骨髓,接下来,越来越寡淡,越来越无味,到后来,你只有一个念头:我想吐掉,我要吐掉……
钱钟书在《围城》中,用方鸿渐和孙柔嘉的婚姻,告诉我们:夫妻结合,归根结底,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其他。
他们并不爱对方。
一个因为安全感,一个因为责任,不得不结合。
婚后发现,两人犹如冤家相逢,互相缠斗,互相看不顺眼。
他们为职业和前途吵,为双方的家庭吵,为朋友吵,为女人吵,为了随便一句话也要吵。
在书的最后一章,甚至大打出手。
婚姻像一件被撕碎的袍子,在拳头与咒骂中,变得七零八落,狼藉不堪。
暴力之后,是冷暴力的逃避。
方鸿渐甩门而出。
柔嘉“眼睁睁看他出了房,瘫倒在沙发里,扶头痛哭,这一阵泪不像只是眼里流的,宛如心里、整个身体里都挤出了热泪,和在一起宣泄。”
这种婚姻,是无数现实婚姻的模板。
大家都在这种细碎的折磨里煎熬着,也在握手言和时喜悦着,又在下一场厮杀中崩溃着。
一晃,几年时光,就这样没了。累不堪言,深感婚姻如鸡肋。
正因为如此,《围城》最经典的名言,成了这一句:婚姻如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
有研究称,无论幸福不幸福,任何一种婚姻,两人都有过十多次想掐死对方的冲动,有高达几十次甚至几百次离婚的念头。
婚姻不幸的,这数据还会呈指数增长。
但为什么在这种状况下,许多婚姻还是坚如磐石,稳如泰山,牢牢地继续?
很简单。
因为维系爱情的,是彼此的好感+三观的相近;
但维系婚姻的,却是经济、责任和安全感。
一个被家暴的女人说:“离了婚,我根本养不活孩子……”
另一个丈夫出轨的女人说:“我也想离婚。可你知道吗,我离不起。房子是他婚前买的,车是他姐送他的,他还借了几百万的债,我要是离了,一无所有,还要帮他还一屁股债……”
一个深爱第三者,却就是不离婚的男人则说:“我真的太爱这个女孩了,我可以为她去死,但不能离婚,我老婆为我付出太多了……”
一个看妻子百般不顺眼的男人说:“我现在就在她的家族企业里做事,要是离婚,我什么都没了,我现在40多岁了,重头开始,太难了……”
这也就是许多人宁可痛苦,也不离婚的原因。
比之于自由与安宁,他们更需要房子,钱,前途,孩子教育的保障。
所以说,离婚是经济独立+人格独立者的特权。
贫穷与懦弱的人,是无法奢望走出困局,奔赴自由的。
即使离了,也像出走的娜拉一样,无法自保,那么,除了堕落,就是回来。
兜兜转转,还是一样的结局。
看到这里,一定有读者说:哦,你就是劝大家不离婚是吧?
非也非也。
当婚姻已经进入濒死阶段,离婚,或不离婚,都不是最迫切的选择。
真正要做的,是这两件事:
1, 修复关系。
分开一段时间,平静下来,反观这段关系,到底有没有可能修复,对方有没有可能配合,是不是更利于孩子的成长。
如果有,求助明智理性又有经验的朋友,或咨询专业人士。
开始积极调整,消除障碍,改善自己的态度和言行。
2, 自我更新。
一段婚姻好与不好,不看恩爱度,而是看双方的成长度。
父母能成长,能自我更新,积极向上,乐观处世。无论离不离,对孩子都是正向的影响。
如果父母懒惰、消极、无能、缺乏安全感、无法自我负责……那么,无论离不离,都很容易成为控制狂,对孩子都是祸害。
总结起来就是,结了婚的人,其实都想离婚。
但只有当关系确实无法修复,你又有意愿和勇气自我成长,经济亦能独立,也能应对离婚后的生活,才可以断臂求生,平仓出局,开始自己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