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舌尖上的中国一部又一部地播出,很多人会追着剧集去寻找自己熟悉的味道,也有很多人追着拍摄地去体验陌生的味道。屏幕上那些沁透着乡情乡思乡念乡音的的集市,田间,池塘,灶间成为成就食物仪式的一部分,也成为享受食物的心情不可分割的部分。
离开东北好多年了,已经看不见边陲小镇的砖房土灶了,但我们仍旧喜欢大铁锅中的炖菜,冬天炖白菜,夏天炖豆角。我们的胃仍旧惦念熊熊柴火上,大铁锅里翻腾的汤汁,炖得软烂的白菜豆角,大块的土豆玉米,大块的骨头猪肉。
冬天的炖白菜
我家的炖白菜很是得人心,河北的弟妹吃了推荐给自己的姊妹,儿子做给南方的女朋友也被赞为特别好吃。实际没什么特别的,新鲜的带皮的猪腿肉切厚片,最好带点肥膘,保证能炒出一些油脂。冷冻过的肉不行,怎么做都会发干发柴。白菜的纤维不能粗,不能硬,最好接近东北白菜。东北白菜是那种矮胖,体型丰满,个头较大的白菜。最外面一层绿色大菜帮儿要去掉不用,中间层叶子浅绿,菜帮雪白的部分是最好的。将菜叶和菜帮儿分开,顺着菜帮儿纤维文理切成细条;菜叶可以切稍宽的条,切好后像节日拉花用的彩色皱纹纸带。粉条要中等粗细,比白菜条稍细一些即可,细粉丝宽粉条都不是这个场合的优选。最好的粉条是那种农家院出产的纯土豆淀粉自然晾晒而成的粉条,加食用胶的粉条会毁了一锅菜的。粉条先用水先浸泡一两小时,吸足水变软,这样可以缩短烹饪时间。东北面土豆削皮,切块备好。适量黄豆油倒入大铁锅内加热,加入肉片翻炒,炒出点儿油后加葱姜炒香,再加点儿酱油提鲜,加十三香提味。加水,水量要多些,要能将后面陆续下锅的白菜,土豆,粉条都能完全浸泡过来并且能有些富裕才行。锅中水沸腾后依次下入粉条,土豆,煮至半熟,下入切好的白菜帮儿一起煮,此时加入适量盐。待透明的粉条中间还有一线白芯,土豆变软,下入切好的白菜叶再煮一会儿。此时带点酱油色的浓稠的汤中粉条刚刚通体透明,还没有过度膨胀。土豆块的棱角开始消失,它身体的一部分刚刚融化至汤中。白菜帮儿还是白色,酱油色没有沁入。白菜叶还是淡淡的绿色,但又裹上了薄薄一层汤中土豆沙的颜色。尝一下,汤中满是咸鲜的白菜味,口感有点土豆的沙。这种汤不能咸,咸汤喝不了;但也不能太淡,淡了就无鲜了。白菜要软硬适中,老人孩子吃着不艮不硬,年轻人吃着也不觉得牙齿闲得慌。不过还是白菜和粉条一并入口时感觉好,若中间再夹上一块大肉,那最是荤素适中。夹上一大筷子入口,粉条的Q弹,菜帮的纤维,菜叶的柔软,加上三层肉香的层次感混合在一起,从口舌到胃肠都是满意的。炖菜一般用汤盆或汤碗盛,豪爽人家就直接一人享用一盆了,所以锅小了不成。做少了大家会在吃兴刚刚被唤起时遭到重创,像精彩的电影看到一半放映机出了故障,满场嘘声。因为油少汤多,多吃多喝也没有长肉的嫌疑,做减肥食品也不错。不一定会变瘦,但血脂应该不会高。我们的冬天是靠大铁锅中热气腾腾的白菜汤温暖着的。据说俄罗斯的白菜汤虽然也不错,但没有这么厚重的内容,所以他们需要更多的高度酒和大列巴来打发漫长的冬季。
夏天的油豆角
东北人对油豆角的感情是超过鱼虾肉的,相当于韩国人之于辣白菜。但它跟白菜炖粉条并不冲突,一个意味着夏秋,一个意味着冬春。
东北的油豆角仅在黑土地里生长,绿色的豆荚表面有一层黑紫色的‘’油‘’——黑紫色的花斑或花纹,有些品种的油豆豆子也是花的。品种不同斑纹的形状,颜色深浅也不尽相同。不管什么品种的油豆角只要是在黑土地上种的,豆荚都是又宽又厚的,青壮年油豆角的身材像国旗手一样挺拔,不会有弯腰驼背的。相比而言移民到河北的油豆角变薄变小了,油斑也轻描淡写的,像缺了墨的毛笔画出来的,有些营养不良的感觉。一个东北妈妈给深圳的孩子千里迢迢背去油豆角,与家庭贫富无关,就想表达一下只有咱黑土地才能长出这种豆角,其它地儿的长得像也不真。
我的炖豆角的手艺并不是上大学前突击学的,从小吃多了自然会做。为了复原效果更好,现在自家还保留着老式的铁锅,没有随着时代进步更替。油豆角不好买,我想吃炖豆角时选择了最接近东北油豆角的蛇豆角,无筋肉厚,权做炖油豆角的替代。把黄豆油烧热,加入大片猪腿肉炒出油,猪肉肥厚,多炒出些猪油最好。加葱花爆香,再加入掰短的豆角段继续翻炒,炒到豆角表皮全部变成鲜艳的绿色。再加入酱油和十三香,盐翻炒几下,加土豆,加水。若是东北油豆角做主角儿,水不必没过豆角,因为豆角里水分大,豆角也容易软烂;若是蛇豆,则要多加些水才能煮软。炖豆角最关键的技巧是判断什么时候算炖熟了,留多少汤合适。炖豆角和炖白菜不同,豆角不易煮透,所以要煮到锅中水份完全焅干,豆角烂到表皮破损,颜面尽失,土豆块也都变粉了,这样才能更好入味。若是豆子都从豆荚中跑出来也不错,有人喜欢那些口感面面的豆子,一个个挑出来单独享用。老了的油豆角皮变干变薄,豆子个大,有点炖干菜的口感,是另一种风味。若是锅中保留水分太多,水汽味豆子味就会浮在表面,完全体会不到新鲜猪肉和吸入油脂的豆角豆子土豆的香味,那就要中火继续炖。
炖不同菜的程序都差不多,但因用油盐多少留汤多少味道大有不同。曾有北京阿姨按我要求做过几次,最终还是请她继续炒北京菜吧。北京炒菜里多加了些水不等于炖菜。看样子非吃炖菜长大的东北人掌握不了炖菜的精华。
我们的童年里大都缺这少那的,缺憾很多,也可能正因如此我们会一直记住生活中那些不多的美好的味道。它们少有修饰,无精雕细琢,就是那么随意地把手头仅有的几样食材搭配到一起,用水来感化他们。也不怕缺油少肉,用存好的大油来弥补就好。没有白米饭,用新蒸的黑面馒头,锅边贴的玉米饼子来搭配就好。这样一天天走过来,日子越来越好了。我们将大油换成新鲜的猪肉,用白面花卷替代了陈粮旧谷,炖菜的材料里也加入了玉米,芋头,排骨等等。炖菜的食材越来越丰富,花样越来越多了,味道也越来越好了。北京,甚至深圳,海南,那些不十分时尚光鲜的巷子里,常常有门面简谱的东北菜馆。整整一面墙的照片菜谱下,常常有正在加热的炖排骨豆角,酸菜血肠。那些离家在外的人,寒冷中晚归的人,别忘了偶尔闪进来,来一大碗炖菜,驱走身体里的,心里的经久的寒气,继续上路吧!
20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