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临睡前教小哥哥跟姐姐说“对不起”,教他说“爱妈妈”,教他说“晚安”……他很乐意学习,一个劲地想要模仿着往外蹦字。可是,也许是牛奶的后劲上来了,很快的,小哥哥没了力气,不肯学了。
任他在被窝里辗转反侧,钻进钻出,我也随手拿起了手机编辑文档,查阅起白天来不及点评的学生作业。突然,小哥哥猛的靠到了床边的枕头上,半个身子都露在外面。我赶紧用手机照着,边拉边拽地叫他到妈妈身边来。可是小家伙并没有要动的意愿,只是微微抬起头,有些生气的,奶声奶气地说了句:妈妈放手机!
天啦!“哦,对不起!对不起!妈妈放手机啦啊!”我也跟个犯了错的孩子似的,一边慌忙地收了手机,一边给小哥哥道歉。小哥哥见手机的光亮突然没了,瞬间扭过头来看我,借着窗外的光,见我也两手空空地向他敞开了怀抱,赶紧起身、张开双手就扑了过来,钻进我怀里,一个劲地呢喃着:弟(弟)爱妈妈!弟(弟)爱妈妈!然后,生怕我再看手机,急忙用双手将我的脖子缠住,头紧紧贴着我的脸颊,均匀温热的呼吸也让略凉的脸庞忽冷忽热起来。待我用手紧紧地环抱住他,慢节奏的拍着他的背,不时的抚摸他的头时,一阵小小的鼾声在耳畔响起——刚还在撒娇的,一会儿的功夫竟然甜甜的睡下了。
今天,是我们真正一家四口在一起度过的第十天。在这十天时间里,尽管我有为家人做过饭,有辅导过姐姐功课,有帮弟弟换洗、喂饭、哄他午睡、晚上带着他睡,甚至还会跟他玩游戏,但是,我好像还是没有完全将自己的角色转换过来。因为,更多的时间里,我好像还是将专注给了工作,给了自我成长。
我知道,孩子们终究会长大,我也知道将来他们会理解我现在的选择。只是,看着不懂事的孩子时,有时也会觉得其实真正不懂事的那个人是我。我像个小白一样,拼命似的吸收着各种色泽,希望可以早日绚烂夺目。因为太过专注,却忘了成长的不止我一个人,我身边所有的一切都在努力成长着——
小姐姐已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从不会穿衣吃饭、不会洗漱梳头,不会跳绳、不会背诵……从什么都不会,到现在的生活基本自理,背诵也无需太过操心;小哥哥也是如此。记忆里还是那个休产假时躺我怀里的那个胖嘟嘟的小肉球,除了哭、吃、睡、拉、笑啥都不会,到现在学会耍小心眼了,有小脾气了,会表达了,还自创了一系列词汇——“尿尿(粑粑)跑啦!跑厕啦”;“弟(弟)走啦!弟(弟)来啦”……现在居然也学会告状啦,懂得自保啦——不管什么原因,只要挨打了就会向其他家人求救——“妈打!”“爸打!”“姐打!”。那眼泪也跟不要钱似的,说来就来,说走就走。那可怜兮兮的样儿,觉得不当演员都可惜了……
作为教师,我们总想要真正地走近学生,走进学生,殊不知只有当自己真的成为了学生才能真正的感同身受。就像陶行知老先生说的那样:您若变成小孩子,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里有这样一段话:从一个孩子变为一个成年人是件极其简单的事,只需要时间就可以;从一个成年人回归为一个孩子则极为困难,需要智慧和勇气——回归不是倒退,而是攀向人生极致——生活的烦忧在消失,生命的喜乐在呈现。童心离神性最近,找回童心就是找到了神,这正是作者所说的:“拥有一颗童心是幸运的。”
我们总在努力成长,学习各种理论,掌握各种技能,就希望自己可以成为学生、孩子眼里崇拜的、坚不可摧的、无所不能的superman,为此,我们拼命地、不断地武装自己,总觉得武装得越严密,我们离学生、离孩子就越近。其实不然。
我们的教育不是教人封闭自我,而是教人认识自我、打开自我。教师要学的不是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而是如何成为一个出色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