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年华》上映20周年,泽东电影成立30周年之际,王家卫完成了该片的4K数码修复工程,将至臻完美的版本再次登上大银幕。电影早前曾在美国纽约、法国卢米埃及韩国釜山先后放映,香港也终定在4月29日,于全港6间英皇戏院隆重上映。
趁此机缘,王家卫在访谈中聊起拍摄《花样年华》的契机:时值在巴黎宣传《春光乍泄》,期间与张曼玉共进晚餐。由于两人从《东邪西毒》后便没再合作,张曼玉提议「我们应该再合作拍一部电影」,并指明想与梁朝伟搭档。当时正在阅读《厨房里的哲学家》(The Physiology of Taste)的王家卫,即刻想到以美食为主题:「不如我们拍一系列小故事,你们俩扮演所有这些故事里的主角。」于是将这部影片暂时命名为《美食的三段故事》,而《花样年华》最初便是其中的第二部。于是,自与张曼玉的晚餐开始,食物便成了影片中最为重要的元素和象征之一。
电影的故事并不复杂,由梁朝伟和张曼玉饰演的男女主角是邻居,男人的妻子和女人的丈夫有了婚外情。俩人发现伴侣背叛他们后十分痛苦,想知道婚外情发生的原因和经过,于是他们互相饰演对方的伴侣,想象这段恋情是如何发生的。渐渐地,他们无法分清「饰演」和「真实」的差别。
比起婚外情本身,王家卫更关注它是如何发生的,而一切则皆因电饭锅而起。张曼玉的丈夫常到日本出差,带回了刚发明的电饭锅,梁朝伟便托他下次也给自己的妻子带一个,因为她已经厌倦了家务——她想工作,而电饭锅能让她从厨房琐事中解脱出来。当张曼玉的丈夫给梁朝伟的妻子带回电饭锅后,两人的私情开始萌芽,从而导致了男女主角二人的婚外情。「我个人认为,电饭煲对于解放亚洲女性而言是最重要的发明,她们再也不需要在做饭上耗费大量精力。电饭煲和泡面一起,彻底改变了亚洲人的生活方式。」王家卫谈到。
但讽刺的是,同样的电饭煲,却给张曼玉带来了更多约束。以前,她每晚拿着保温壶下楼买云吞面,在狭窄的楼梯间和梁朝伟擦身而过。「在〈花样年华〉中,人们习惯出外吃面。它像一次家庭外游,因为他们的生活空间很狭窄。『买面』更像是一种借口,他们只想出去透一透气。」「买面」和「面档」的刻意安排,除了是两人排解寂寞的出门空间之外,也是他们可以「偶遇」的情感空间。电饭煲这一便利的煮食工具,多少阻断了她外出买面的理由。后来上海邻居孙太太教训她常外出不当后,张曼玉则再次投入到与邻居一起吃饭、搓麻将的生活中,面对邻居的流言蜚语,她终究失去了出门透气的借口。
在故事设定的1960年代,香港的风气保守,邻居的概念也与今天有所不同。他们不仅是住在对面的人,还与你共享着厕所这种私密空间。潘迪华饰演的孙太太是典型的上海人,他们知道一切却从来不说,只会在特定的时间会点醒你,告诉你他们知晓一切。这就是张曼玉和梁朝伟面对的环境,也是王家卫的童年时光。王家卫生于1958年的上海,5岁随父母迁到香港。「《花样年华》是对60年代的一次重访,我们追求的是一种韵味,是关于60年代的某种情绪。潘迪华的角色让我想起了母亲——那些麻将戏和晚餐场景,都是我的童年。」
为了还原当年的氛围,王家卫还特地设计了食谱,「因为上海人对食物很讲究——有些菜只有特定季节才能吃到,这份食谱是小时候对母亲做菜的回忆,因为菜肴本身力求精确,设计完后,我就得找一个上海本地女子来烹调。」即便如此,他也表示食物不是让观众去看的,也不会让演员真的吃,但它能帮助演员们创造某种更真实的情绪。
居住在狭小逼仄的空间,游走于关系密切的社群,人总需要一个地方来谈私事。王家卫挑选了金雀餐厅作为两人约会的场所,这家店用中餐的食材做西式菜肴,顾客主要是中国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西餐厅。脱离了粤式、上海饮食文化,也非严格意义上的中西餐厅,属性的模糊和双重性如同两人的关系——既是婚外情的受害者,又饰演着对方伴侣的恋人角色,食物成为中介,借此试探对方的口味,想象情敌的性格和魅力。
《花样年华》中,食物总不断出现在不同的场合与时间,从片头上海邻居孙太太的「烤鲫鱼」,到后来邀请张曼玉一起吃的「蹄膀汤」和「时菜云吞」,都代表着1960年代刚从内地搬到香港的上海社群。张曼玉下楼买的云吞面、芝麻糊、糯米鸡,则是日常香港食物,她老板生日时提及的天香楼(杭州菜馆)、金凤餐厅(西餐厅),也都表明了那个时代里多种生活方式的差异与融合。
正如影片临近结尾的字幕如此写着:「那个时代已经过去,属于那个时代的一切都不存在了。」王家卫以食物和日常生活细节建构了已消失的香港60年代情怀,这段记忆不属于纯粹的上海人或香港人,而是身处在两种,甚至多种身份下的移民族群。食物是与时间感知相连的怀旧角色,也是角色感情显隐的中介,「在所有事物背后的真正时间是怀旧,不同种类的食物,在不同时段和季节标示的不只是时间,而是时间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