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对兴宁市兴田街道西郊社区的地名沿革考究。熟悉兴城历史的朋友不难发现,本区城镇诸多办事处,由县城和城郊的村级地名冠以“办事处”称谓而来,这里面是有原因的。
网上对于办事处的解释是这样的——
办事处,一般有两种理解:
① 指政府处理事务的一个部门或行政单位,前者如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北京办事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联合国欧洲办事处等,后者如中国各地的街道办事处等。
② 办理某种业务或提供服务的地方,例如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驻京办事处、国泰航空上海办事处等。指在某地的一个组织团体,并不需要取得工商部门等的行政许可手续。办事项目和场所并不做固定要求,可灵活变化。
办事处是非独立核算的非法人机构。所以,办事处是不可以有购销行为的,也就不用报税/交税。办事处是没有公司性质的,所有的一切都得从总公司走,包括开票、收款。因此,办事处只是协调角色。
——以上解释摘自百度百科“办事处”词条
可以看出,办事处有政府部门(行政单位)和公司机构两种类型。
很明显,这里所说的西郊办事处是属于第一种情况。西郊是地名,办事处是政府部门或行政单位。
西郊属于兴田管辖。溯源西郊地名,不得不探究兴田街道区划沿革。
揆诸资料,兴田街道区划沿革如下:
明代,县城有8街2巷:县前街、新街、大街、南新街、直街、东街、西街、后街、东巷、西巷。
清代,城内有府馆前、南街、北街、东街、县前直街(司前街)、新街、西街、后街、草鞋行;城西有关澜门大街、万盛街、镇江街、兴化街等11条街。
1979年,辖兴田、东街、大新、河背4个街坊办事处和南郊、西郊、城东、城北、菜场5个生产大队。1984年,所属5个大队相应改为城郊办事处,作为城镇政府的派出机构。1987年,街坊办事处改称为街道办事处,城郊办事处改称为农村办事处。
1989年,农村办事处改称为农村管理区办事处。
1993年,撤并菜场管理区办事处,农村设管理区办事处4个。
1996年,增设宁江管理区办事处。
1999年,市政府批准5个农村管理区办事处改为5个街道办事处。
2000年,辖街道办事处9个,村民小组96个。
2004年,兴宁市政府对镇、村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新陂镇划出管岭、一联、洋岗、米寨4个村归兴田街道管辖。
西郊作为办事处第一次出现,是1984年。那时,西郊办事处属于城郊办事处。
这里插播一段历史。1983年11月,兴宁县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撤社设区建乡规划》,决定改变“政社合一”体制,全县共设区公所28个和镇1个(城镇)。在这个过程中,撤销城镇公社,设立城镇政府。城镇也就是兴城镇,现在的兴田街道。
1984年6月,城镇所属5个大队(南郊、西郊、城北、城东、菜场)相应改为城郊办事处,作为城镇政府的派出机构。
1987年,城郊办事处改为农村办事处。
1989年,农村办事处改为农村管理区办事处。
1999年,农村管理区办事处改为街道办事处。
最终,西郊办事处这一称谓固定了下来。
历经多次调整,西郊办事处调整为街道办事处。这个过程可以视为由农村改为城区的转变,是城镇化进程的一个缩影,见证了兴宁十几年的发展变化和改革开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