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人用过土桌子?
小时候我们的桌子是用土块做的,凳子是两边用土块支撑一块木板。
小孩子贪玩,时常把木板推到地上。
后来,条件稍好,有木桌凳了,桌子是长条桌,凳子是长条凳,一套桌凳可以挤坐三四个人。
桌子上面没有抽屉,我们就找些旧毛线串起来,或者用废纸糊起来作为放书的抽屉,废纸糊的可牢固了,用小铁锤打也不容易打破。
中午睡觉我们是交换睡,一天睡桌子上,一天睡凳子上。由于凳子很窄,本来就提心吊胆的,更让人心里不安的是有调皮的小男孩会在我们刚入睡时,拿纸条伸进我们的耳朵,睡意朦胧中,只感到毛毛虫进耳朵了,一下子惊醒起身,心跳加快,再也无法入睡了。
那时的课本纸张质量差,刚领来的新书一不小心就开口子,学生们拿着在教室外背书、划子,贪玩一点的学生,时不常一本书就变成两本小人书一样。
两个人能坐一张桌子的时候,桌上就出现了三八线,小学生常常为互相越雷池而斗来斗去,更有霸气的学生自己占多半桌子。
那时没有玩具,但玩物很多,都是自己做的。
旧毛线可以缠个小球玩,田野里拔些冰草可以搓成跳绳玩,捡几颗石头或吃过的杏核可以抓五子或弹着玩,找一块瓦片可以踢方,还有毽子、沙包、高粱杆做的眼镜框、胡胡子、灯笼等。
能玩的东西,说起来还挺多的,滚铁环、玩泥巴、弹工、两手一握就能吹响,细数起来,还一时半会说不完。
总之,贫穷限制不了玩的乐趣,我们就地取材,可玩的也很多很多。
由于饥饿,放学后背着书包到地里用小木棍或小刀挖辣辣(色白味辣)和龙胖(颜色像胡萝卜)充饥。
“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那时,思想单纯,只有一个麻烦:吃饱穿暖。
也许,那时的快乐就是吃一顿饱饭,穿件新衣那么简单。
如今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基本上不再考虑吃什么穿什么的事情,可是好多人都被一个无形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究竟是谁让我们负重前行?
我们来世上走一遭的真谛是什么?我们为什么活着?我们的使命究竟是什么?人一辈子根本无法预料: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如何活着,才能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