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课程的一天是不一样的,晨熙开启,还未初醒的我们在几位赫德学校的老师带领下开始了晨读。唐诗我们都读过,无论是美丽的《咏鹅》,还是优美动听的《全唐诗》,在配上音乐,配上舞蹈,让人觉得新颖有趣,一天的好精神就是在这种有活力的晨读下开启。
无论是以动物为主题的《我的动物朋友》,还是以春天为主题,新课程的教材都让人为之心动,特别是教材赋予的逻辑思维更加全面,但这也更考验一个老师对课程的理解与挖掘程度。
老师—课程—学生,这三部分中课程永远是占第一位的,好的课程才能更好的链接老师和学生,甚至好的课程能让教室充满更好的学习氛围,那么课程设计的好不好,最重要的是老师如何抓住材料的根。
就像今天赫德学校小辉老师所说的那样:所有的一切,都是从人“看到”那根树根那一眼开始的,教师永远是课堂主体,一定要主动去挖掘教材,把教材链接生活,树立正确的观念才能有更好的落脚点,才能得出整体,这样课堂才能进行的更深动,更能让学生参与进来,例如海洋主题教材,把每个单元整合并通过课程的主线再到课程的创造,最后到课程庆典,整个课程设计下来都让学生能亲身感受海洋给他们带来的乐趣,而且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这就是全课程所带来的不同。
赫德校长常丽华老师分享:从一个课程进入到下一个课程,通过这样的一个链接,是让一段生活进入到下一段生活。也就是说,在孩子这里,生活是完整的。我们因此可以理解全课程的核心理念:为生活重塑教育。
我觉得:教育要更多放在生活中去探索,去思考,去寻找,因为生活是完整的,是更有意义的,所以课程的设计也要足够的完整贴切。
赫德的老师多次强调全课程是要给孩子形成更好的观念,那么观念有什么作用呢?
有了“观念”之后,
所有内容的使用就有了清晰、集中的目标。设计者开始把所有的“素材”一点点朝着自己的“整体”和“目的地”编织进去。
观念作为思维的落脚点—观念塑造思维。
那么老师又该如何深度挖掘使用内容?
1、横向:根据课程主线,合理调整、使用教材;
2、纵向:选择可深度挖掘,无限扩散的文本。浪漫的形象清晰的观念的哲学性思考的。
在昨日晚上的分享会上,伟娜老师对第三单元《我爱我家》进行试讲,整个课堂的设计出发点都是让孩子感受到爱,而且特别特别的想说,伟娜老师真的是全身心的投入,她的语言,她的表达都是那么的亲切,老师本身就是个好课程,你的呈现会让学生感动,你的热情,会让学生拉近与你的关系。
最后我的总结,新课程是以学生作为出发,给学生塑造正确的理念的同时,把课程带入生活,让学生在亲身感受的同时,有思考,有正确的价值观,而且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新课程的目的永远是让学生自我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