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别这样喂,大人嘴里有许多细菌,会传染给他。”贝贝妈看到婆婆自己嚼过再喂孩子时赶紧制止。“我又没病,怕啥?我以前都是这样带过来的!”婆婆生气地说……
“强强,你都4岁多了,怎么往垃圾筐里尿尿?”爸爸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严厉批评,这时奶奶走过来“解围”:“小孩子撒尿又不脏。”“妈,这不是脏不脏的问题,这是行为规范的问题。”“小屁孩,什么规范?你小时候我都没怎么管你,现在不也很好吗”……
如果你家也存在隔代教育,相信这样的情境你不会陌生,或者你也许正处于这样的矛盾之中?想有所改变吗?今天就来聊聊隔代教育的相关话题。
现在的家庭大部分是混养型家庭,白天老人带养孩子,那晚上就要父母带;如果父母不在孩子身边, 尽量在周末或假期将孩子接到身边,平时应多打电话,给孩子讲讲你最近的生活、有趣的事情以及对他的思念和牵挂等,同时引导孩子说说他的生活和上学趣事,激发他想听我们说话或者和我们通话的兴趣。
据估计,我国有近五成孩子接受着隔代教育。目前上海0~6岁的孩子中有50%~60%属于隔代教育;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占总数的一半;在北京,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多达70%。而且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比例就越高。隔代教育在幼儿家庭中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隔代教育产生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年轻人工作压力大,照顾孩子的时间少;老人带孩子,相比保姆更让年轻父母放心;一般老人已经退休,时间充足,有精力照顾孩子;老人退休后也愿意照顾孩子。
可以说,老人带孩子确实存在一些弊端:
老人容易溺爱孩子;教育观念陈旧;老人带孩子多会让孩子与父母的关系疏远;隔代教育对孩子的个性发展也有着很大影响。
当然,隔代教育又有着它的可取之处。
1.时间充裕,耐心细致;
2.积累了抚养和教育孩子的丰富经验 ;
3.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
4.能减轻孩子父母的教育负担 ;
5.老年人摆脱离开工作岗位后的孤寂 。
在我们传统文化中,老年人的“天伦之乐”就是生活稳定、儿孙绕膝、三代同堂。这种根深蒂固家庭伦理观念,可谓奠定了隔代教育的历史渊源。不过让祖辈带孩子,能够让老人、孩子都更加健康。这是美国科学家得出的最新结论。
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的生物学家开展了这项研究,他们首先对果蝇进行了试验,发现如果老果蝇与小果蝇在一起生活,老果蝇的寿命要延长1倍,而小果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变强了。接下来研究者对人类进行了调查,发现与孙辈生活在一起的老人更加积极乐观,他们得病几率比不能与孙辈一起生活的人要低两成,而他们的孙辈则更加活泼好动,反应能力也更强。研究人员分析,祖孙相处能增进家庭关系,创造融洽的生活氛围,这对老人和孩子都有益处。
因此,当隔代教养无可避免时,我们年轻父母应该取得一个较好的平衡点,让弥漫着无形硝烟的冷酷战场变成展示教育艺术的多彩舞台。
在我们与父母的相处过程中,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 尊重老人 —— 平时对他们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赞赏、多一些关照,有时间也要多陪伴,尊重老人的情感需求。
2. 定位“主副手”—— 为避免教育中的矛盾,可以事前来个“育儿协议”进行明确分工,比如在照顾孩子生活饮食方面,老人比我们经验多,时间充沛,那我们不妨听取他们的安排,还能让老人有被“重用”的感觉;在孩子习惯培养、智力开发等教育方面,年轻父母承担主要责任,因为老人缺乏科学育儿、智力开发等知识储备。
3. 提高亲子质量 —— 老人体力有限,带孩子活动的范围和花样自然就有了限制,我们年轻父母就需要在这块多花功夫,补充孩子的户外活动以及与同龄人的交往,有意地带给他惊喜。比如郊游、坐摩天轮、玩嘉年华等,让孩子充分享受和父母在一起时的另一种欢乐。也可“研发”些亲子游戏,既加深亲子情感,又可以“演示”给老人,我们不在家时,请老人陪孩子一起玩。
每种教育方式都有其优劣势,最主要的是我们父母要找到其中的平衡点,多发现美好的一面并为我们所用,那么隔代教育也可以很和谐友好,真正做到隔代不隔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