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说到旅行,可以拆解为“旅”和“行”二字。“旅”,原是指军队的编制单位,后来因为军队经常出征,逐渐引申出路途,旅游的义项;“行”字在《说文解字》上被解释为在路上走或小跑。总之,旅行和“走路”脱不了干系。
长途跋涉,路漫且长,现在人们想要旅行,光是靠“走”可太难了。
地铁、出租车、公交车、共享单车……每到一个新的旅行地点,这些公共交通工具是旅人们解放双脚的最佳伙伴。特别是公交车,对于没钱又路痴的我来说,简直是超级大救星。
去过了几个城市,我也在各地的公交车上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繁杂琐碎、千姿百态的人生。
既然我们上次聊到了桂林,不如这回也从我在桂林公交上的见闻讲起——
(图片来自网络)
游玩了一天,又累又饿的我背着沉重的背包下了客车,准备乘公交回旅舍。
从客车站出来偏又赶上下雨,狭长的公交站台上挤满了各式各样的花伞,围成了密不透风的城墙。
等车的队伍越来越长,公交车却迟迟不来。更让人感到烦躁的是的哥师傅们此起彼伏的招呼声……
经过了漫长的等待,好不容易挤上了公交,座位是不用想了,能有个站立的空地和稳当的扶手已属不易。正值晚高峰,车开着慢腾腾的,再美的风景都变得单调、无趣。而窗外是阴冷的天气,车内是悉索的说话声,一切都让人感到沉闷和窒息。
天黑了,加上下了不小的雨,很难看清车已经开过了多远。公交车内微弱的报站声也模糊得可怜,每次停车,我旁边两个带有天津口音的中年夫妻都会问一遍“到XX站还有多久”,更增添了几分烦躁。
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两个孩子上了车,男孩看上去7、8岁,女孩大概4、5岁。从她巨大的行李箱和味道明显的“川普”中可以推断,她们应该是正在旅行的一家三口。
一边要照顾两个小孩,一边又要看好行李,这位妈妈显然分身乏术,变得疲惫不堪。在车上,两个小孩依旧兴奋地玩耍打闹,妈妈皱着眉,沉默地站着一旁,只是在他们有些不当或危险举动的时候才出声呵斥几句。
习惯使然,我就近暗自观察起她们来。
正好看到拥挤的车上有个座位空了出来,我向这位妈妈示意。原以为她会叫两个被人群挤到角落里,连扶手都抓不住的孩子来坐,没想到她一眼也没看孩子,只顾着自己坐下了,甚至连句“谢谢”也没说。
好吧,这个座位原本也不是我的。而且她看上去身体不太舒服,一坐下就趴在行李箱上休息,估计也顾不得其他了。好在车上人挤人,孩子不抓扶手也不至于摔倒。
在小孩子的欢笑声中,空气也变得不那么难以忍受了。
就这么又过了几站,许是玩累了,突然想起要找妈妈的男孩“呲溜”一下从后车门与人群的缝隙中钻了出来,差点被自动门剐蹭到。这一幕正好被妈妈看个正着,一顿严厉的警告在所难免。
两个调皮的孩子也认识到了妈妈的情绪不太好,乖巧地站在了她的旁边。刚好在我的前面。
不一会儿,这两兄妹又显露了爱玩的天性,既然妈妈睡着了,他俩没什么可玩的,只有互相打闹解闷。一会儿捏捏脸,一会儿拉拉耳朵,玩得不亦乐乎。我却预感到事情可能不太妙……
兄妹俩刚开始只是轻手轻脚的相互触碰,还夹杂着嬉笑声;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你来我往的报复,力气大得把对方的耳朵都扯红了。
尤其是妹妹,没有哥哥有力气,也不愿意认输或是吵醒妈妈,生气也硬挺着,眼瞅着就快哭出来的样子。
周围的乘客却视若罔闻,甚至自动为他们让出了个比拼的空地。
好管闲事的我为了避免一场可以预见的风暴,只好试图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我提醒他们前面有两位叔叔阿姨快要下车了,做好准备第一时间去占座位。
消停了一会儿,无聊的兄妹俩又打闹起来,声音也越来越大。周围的人都各做各的事,没人上前劝阻。人家亲妈就在旁边,我也不好再多阻拦,只能暗自祈祷这俩孩子别玩得太过了。
可惜,这次兄妹俩彻底把妈妈弄醒了。看到俩孩子玩闹得太过分,妈妈上去二话不说就打了男孩俩巴掌。
在嘈杂的车上居然能听得一清二楚,足以让人忽略其他一切的声音。
为了发泄累计了许久的不满,这位妈妈又大声咒骂了两句。
我偷偷扫视了一圈,没有人往这边看,大家都像什么也没看到,没听到一样。
我愣了一下,确实一个看向这边的人都没有。一车人,该聊天聊天,该玩手机玩手机,甚至丝毫没有不自然的停顿和掩饰。
难道这一切都是我幻想出来的?
不,我当然没有理由突然产生了幻觉,这一切都是切实发生在这辆公交车上的。
说实话,在发愣之余,更多的是感到震惊又羞耻。
震惊的是,没想到看上去柔弱又无奈的妈妈竟会动手打了孩子;
羞耻的是,她除了用妈妈的权威和成人的力量去惩罚、震慑孩子,没有任何更好的方法去对待这两个可怜的小家伙。
而我们这一车的人就这么不动声色的,任由着一切发生着,甚至不敢正视它的存在,好像不去做出反应事情就没发生一样。
妈妈貌似宽容,实则是纵容了孩子,间接造成了错误的升级。因为她从一开始便没有出声制止,并给孩子立下规则,只是无视可能发生的状况,把简单的孩子间小打小闹的问题无限地往后推,甚至希望问题能自己消失不见,最后只会是更加残酷的爆发。
作为旁观者的我们也是一样。不满公交车上秩序被打扰,装作自己可以平静以对,实则内心积蓄着埋怨和愤怒。或许此时看到了被惩治了的“熊孩子”,还在心里默默叫好……
面对天真无邪的孩子,我们在懂得了“遵守秩序”和“保持形象”的同时是不是也学会了把“沉默”伪装成“善良”?
空气再次沉寂下来。我看到那个男孩被打后一直低垂着头,女孩也被眼前的场景吓到瞪大了眼睛不敢说话。他们的妈妈则趴在行李箱上休息,就像没发生任何事一样。
一切真的和之前一模一样了吗?沉默的孩子们会瞬间变得乖巧懂事了吗?他们之后会记得在公共场所不能喧哗打闹了吗?
就我的观察来看,这一定不是男孩第一次被打,那在他的心里,是会认为妈妈打骂孩子是天经地义的,还是会因为一次次痛的累计而越发伤心、绝望,甚至学会怨恨呢?
早已不再是年幼的孩子,作为旁观者的我无论如何也不会知道孩子内心的想法,连说感同身受都变得苍白无力。但是我相信,人生总有一些瞬间是忘不掉的,无论是对他们,还是我自己。
但是他或许忘不掉的会是被打本身,而不是做错过什么,今后应该怎么做,这才是我所害怕的。沉浸在自己世界的我终于注意到小女孩几次偷偷看我,圆溜溜的可爱眼睛看上去无辜又可怜。
不愿把自己当做可耻的证人,我也害怕她有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审判的羞耻感,我还是带着上一次开口的语气和表情,在到达车站的第一时间提醒他们那儿有个位置还空着。小女孩立马像个小泥鳅一样钻了进去。
哥哥也主动开口询问是否能一起坐,结果被妹妹毫不留情地拒绝了。他也不生气,只是静静地站着一旁。
俩人似乎又回到了相互瞧不起,又都舍不得分开的状态。
看到这一幕后我突然觉得,或许一切也没那么糟嘛。
有个人能陪着自己,有着共同的经历和回忆,尽管有时会打打闹闹,但永远不会记仇,真好。
这样的童年,或许有再多的阴霾都会过去,再多的悲伤也总会被抚慰。
但愿……
但愿。(图片来自网络)
PS:关于桂林,真的是一段难得的经历,从最初的憧憬,到第一眼见到阴雨连连的南方初春的那种忧虑和失望,再到旅行中遇到的每一次挫折,见证的每一个小故事都是值得记录的。不管是美好的,还是不那么让人愉快的。
或许,这一切都只是恰好发生在这里,恰好被我经历到,实际上它与这座城市,与我个人的命运都没有任何关联。
或许它只是一件平凡的小事,那种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能发生的事。
但我希望我们都能从中得到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