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鱼爱吃猫
我们已经知道了几种非常主流的论证方法:断言和否定、比较论证、条件论证、三段论,等等。这些方法,从推理逻辑上讲,都是为了得到一个必然性的结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演绎论证。
还有另一种同等重要的论证方法,名叫归纳论证。与演绎论证不同,归纳论证只能得出可能性结论。
归纳论证也有前提和结论这两个要素。在演绎论证中,我们只用一个正确的命题作为起点(大前提)。它通常是个全称命题,包括许多事物,例如:“每棵树都有根系”。演绎的基本原理是,从一个我们已经知道为真的命题出发,经过抽丝剥茧的分析(通过小前提得到结论),得出原始命题的背后隐含的是什么。
在这样的论证中,结论的真实性已经包含在大前提中,论证只是把它形之于外。所以,演绎的过程也是解析的过程,因为它把一个事实还原成了它的组成部分。
而在归纳论证中,前提则是一个由特称命题组合而成的系列证据。这些证据是得出一个关于它们共性的可信结论的基础。在这背后,真正驱动人们搜集证据的,是合理的假设。对于尚不知道的事物,我们只能用合理的假设去推断、想象它的样子,将这个样子作为研究的起点。
这样的描述或许在你看来比较眼熟。没错,这就是科研工作者的日常,也是用科学精神研究任何问题的正确方法。有先人说过,科学就是在一片黑暗中摸索正确的道路。既然是黑暗,那么善用归纳论证则是科学的必由之径。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整个科学的帝国都建立在归纳论证的基础上。
科学家一直致力于收集零散的信息,以期推导出一般的模式和规律。一旦这样的模式和规律被探测到,可信的推测就有了坚实的土壤。例如,如果我观测到,只要现象Y不发生,现象X就绝不会出现(假设我已经观测了成千上万次现象X),那么我就可以合理地推测:如果明天现象X会出现,则现象Y一定会发生。
从这里可以看出,归纳论证的目的是对大量的事物作出可信的一般性结论(即有高度可能性)。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不作出完全确定的结论?这是因为,逐一检测特定范围内的所有成员,来确定是否每个成员都具有某项特征,这样的做法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到今天,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大,样本选取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没有哪项研究是可以覆盖对象范围内的所有个体的,因此统计学方法成了所有科学的必备工具。而统计学的核心,正是归纳论证。只要你选取的样本足够多,足够有代表性,就可以用来代表整体,从而支持你作出可信的结论。
讲完了归纳论证,我们可以为逻辑的语言做一个小结了。逻辑的语言是论证,论证展现的是推理的核心——推理的过程。在最简单的形式里,它使我们从一个观点出发并接受另一个观点。
如果要评定论证的正确性,我们第一步要确定的,是我们所要评定的论证是否是一个真正的论证。也就是说,两个基本要素——前提和结论,都齐全了吗?如果一个论证找不到有效的支持证据,它无论看起来再漂亮,也是错误的。只有证据充足的命题可以得出结论。一个缺乏证据的命题仅仅是一个观点,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接受或不接受。
如果这一点清楚了,我们接下来就要看几点:前提是正确的吗?前提与结论有显著的相关性吗?论证的结构合理吗?结论是否反映了前提的量和质?这些点,在昨天的文章中都详细分析过了。
如果一个论证通过了上述所有评定,那么我们可以自信地说,这是个完整而正确的论证。它得出的结论可能不为我们所熟悉,甚至不为我们所喜欢,然而它很可能代表着真相,也就是人类穷尽生命所追求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