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崔律阅读营·Day75-11.6日志】这是2019年7月6日“100天崔律阅读营”之“整理术 《断舍离》11.6 本周复盘&答疑” 的学习日志。
1.我今日课的收获:
<与当下的我链接>
今天崔律分享到微课红包的事情时,我想到的是,所有的买入,都要和“我”“当下”的“需求”匹配,三个点:
“需求”:任何的物品被制造出来都是有它自身的作用的,所以,如果想让物品都“物尽其用”,那就要在买入时确认清楚买入者真正的需求,以便和物品的作用or功能相匹配,这样才会让双方都“满意”。
“我”:因为买入的主体是“我”,也就是“需求方”,所以,我的需求是根本,也就是买入的动机。这个时候,除我之外的任何一个个体的需求or愿望都不会是动机,如果买入的物品与除我之外的任何其他个体,且目标不一致的情况下,买入的物品都是不能满足需求的。
“当下”:我的需求和我买入的点,有个时间问题,只有在买入的当下满足我的当下的需求点才会是“满意”的行为,or对等的“满足”,否则不论买入的时候满足的是过去的我or未来的我,都是不合时宜的,都是“浪费”的,都是不能满足需求的。
我的链接:前段时间,有个微课,是一个自己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主题,但经过评估(当下我还可以利用的时间—当时在上精时力和阅读营2节课),觉得在时间和精力上,都是不能负担的,所以,也就没有“浪费”钱,再定一节微课。我想,当时如果订了的话,要不就是草草的听,白白量废时间;要不就是每天焦虑的挪不出时间,从而浪费课程;不论哪种,其实都是对金钱的浪费。
<心法 VS 实操>
今天听到@丹燕分享心法&实操的时候,自己还是颇有感触的。之前的自己,更喜欢看日本作者有明确的步骤、有清晰的方法的实操类图书,如:《逻辑思维,只要五步》,觉得这类书通俗易懂,又有很强的实操性。而对一些“心法”类的书,会觉得,看得很吃力,每次看的时候困意很容易就会席卷而来。之前对这些只是知道,但不知道原因,也没有深究过。
前段时间,自己还在反省自己对于事物底层逻辑缺乏深思,今天就很“应景儿”的再次应证了这个问题。在看书上,看来我的阅读能力太“逊”了,换句话说,应该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段时间,刚刚读完《终身成长》 ,读得时候好像不太会“瞌睡”了,而且对里面的内容会有自己的A1&A2,是不是说明我已经进步啦~~
2.我本周课程中的收获:
<这周课程设计>
1D:作者介绍,断·舍·离的解析以及《断·舍·离》这本书始终遵循的两条轴:①与自己的关系;②与时间轴的关系。
2D:原理,抓住《断·舍·离》中最关键的“舍”,从正面解析“舍”的原理:主角是自己;通过物品可以看清自己;改变物品同样可以改变自己。
3D:从“舍”的反面继续解析“舍”的原理。虽然我们知道该怎么“舍”,但事实往往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只有当我们在做的时候才会发现我们还有很多无法“舍”掉的东西,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看这些无法舍掉的东西是什么,为什么“扔”不掉,它的底层原因的什么,只有切断根源,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4D:“舍”的实操部分:从一次性可以清理的场所开始进行清理,之前要先想清楚我们清理的目的是什么,以决定我们首先清理那个“场所”;另外,从“扔”的操作层面告诉我们,从“破烂儿”、“垃圾”开始“扔”的行为,能帮助我们慢慢的适应这个动作。
5D:从整体看原理:用“水池”的一入一出的闸门来解析我们家里东西越来越多的原因;从“物品”的角度解析“断·舍·离”。
所以,5天的课程,应该说是一个,总分总,从原理到实操的解析过程。
<断·舍·离>
断:物品要用才有价值;
舍:物品在此时、当下,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
离: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 。
今天反复读了几遍这三句话,然后好像明白了一些道理: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来到这个尘世的时候,就有其自己的价值,也就是说在时间轴上,每个位置,都有一个恰当的点是我们应该在的地方,也就是需要我们的地方,与当下的我的能力or价值相匹配的地方,也只有在这个恰当的地方,我们每个个体才会展现出其独特的、独一无二的美感。如果我们没有在这个恰当的位置,比如说:在一个低于我们个体能力的地方,那我们个体的价值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也就不会展现出他应有的美感;而如果我们在一个超越了自己能力的地方,那我们在这个地方的时候,我们本身的能力是不能满足这个地方的需求的,就算我们牟足了力,也不能满足它的需求,所以同样的,我们也不能展现自己的美。所以在与当下的我相匹配的地方,才会将我们的美充分的展现。
那么,我们每个个体的能力如果在来到这个尘世的时候就被赋予了他的价值,那这个价值是早就注定的吗?因为注定,所以不可超越的吗?——我觉得这个注定是两个方面的,一是,来到这个世界,我们的身体、发服是注定的,他决定了我们的基础层面;但在后面,随着时间的进程,随着我们个人的努力、我们的价值在不断的附加,也就会不断有新的地方与新的“价值”的我相匹配,让新的“我”展现最美的瞬间。
3.我本周实践中的收获/成长
本周我的实践不是很多,但通过仅有的实践,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要与当下的自我结合,满足当下自我的需求,其他都是“浪费”。
4.我的疑问(周六答疑):无
5.任何想说的话:
当下的我的需求——突然觉得这个需求好像很容易变,但如果善变,现在这个当下的需求,可能一会儿就不是我当下的需求了, 如何界定当下,如何避免这种变化的当下?当下自己的“必须”品,“必须”好像可以解决这种随意性,只有“必须”才可以,如果不是“必须”就可以舍弃。——这个需要后面的事件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