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人物》——好文章是怎样写成的②

我们应该怎样做官

——忧民、忧君、忧政的为官之道

范仲淹对政治文明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一个“忧”字上。他生于忧患,成于忧患,倾其一生和一个时代来解读这个“忧”字。

范仲淹的忧国思想,最优之处有三。

一、忧民

政治就是管理,就是民心,官和民的关系是政治运作中最基本的内容,忧民生的本质是官员的公心、服务心是怎样处理个人与群众的关系。人民永远是第一性的,任何政权都是靠人民来支撑。

范仲淹的忧民思想,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为民请命,即情为民所系。关心民情是中国古代清官的一种好品质,好传统。就是说先得从思想上解决问题,要有一颗为民的心。

二是为民办事,即利为民所谋。思想上爱民还不算,还得办实事。

三是为民除弊,即敢于改革。他是一位行政能力极强的政要。他的忧民绝不像其他官僚那样空发议论,装装样子。他能将思想和具体的行动进一步上升到制度的改革,每治一地必有创造性的惠民政策。

“救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他的忧民是真忧,决不沽名,不作秀,甚至还要顶着上面的压力,冒着被处分的危险。

二、忧君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关在朝在野都不忘君。他的忧君就是忧国,时时处处都在忧国。

三、忧政

忠臣总是一片忠心谢君之力,为国家办大事。奸臣总是耍尽手段投军所好,为军办私事。范仲淹一生心忧天下,总是在和政治腐败,特别是吏治腐败作斗争,并进行了中国封建社会中熟期的第一场大改革“庆历新政”。

一个政权的腐败总是先从吏治腐败开始,当一个新政权诞生后,第一件事就是安排干部。

毛泽东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干部制度向来是政策的核心问题,治国先治吏,历来的政治改革都把吏治作为重点,不管是忧君、忧国、忧民。最后总要落实在“忧政”上,即谁来施政,怎样施政。

《岳阳楼记》就如珠落玉盘,风舒岫云,标新立异,墨透纸背。他把自己奋斗一生的做人标准和政治理想提炼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震大千而醒人智,承千古而启后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