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荀子改造后“礼法并重”、“法后世王”的经世致用的儒学在波澜壮阔的名辨思潮中脱颖而出,为自己赢得盛名,也使儒学再次兴盛,他兼容并蓄,集世大成的思想结合实际,直面时代,指出解决乱世诸多问题的源头就是行王道、定名分、隆礼义、法后王。但在人心崩溃,功利横行的战国末世,他睿智超前的思想真的能唤醒有道之君,扭转世风,匡正天下吗?
八 胜人之道
和孟子一样,荀子的理想之邦也是齐国。
因为齐国自由开放的政治风气,崇贤尚能的重士传统,让天下有识之士向往。而且齐国有当世最大,最自由的官办学术机构——稷下学宫。士人们可以在这自由讲学,著书立说,弘扬各家思想,相互辩驳诘难,交流碰撞。寻求适合时代和人性发展的良谋妙方。更难得的是齐国给士人学者提供最好的条件待遇,位至宾师卿相;居之高门大屋;出行锦车良马……有网尽天下英才之气魄。
所以这里群贤毕至,名家荟萃,有学者过千的盛况,前有孟子、淳于髡、邹衍、田骈、申不害、慎到……,后有荀子、田巴、鲁连子、尹文子、驺子……。它不但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中心,而且战国末期的名辨思潮也是从这里开始,风靡天下的。
荀子是稷下学宫最后一位大师,先后在稷下学宫三任祭酒(校长),是当世公认最负盛名的学者,齐国的上卿,齐王的座上宾。他一直认为齐国是唯一能弘扬礼义,施展抱负的地方。
荀子刚到齐国时,就高瞻远瞩地看到了齐国的危机。
虽然当时齐国国力雄厚,兵强势盛,但荀子直言不讳地指出,齐国前有大楚、后有强燕、右有劲魏、西面也像即断的绳子,岌岌可危,稍有不慎,就会被覆灭瓜分。如果要避免祸患,就要借当下国盛兵强之势,奉行礼义,广施仁德,安定民众,凝注人心,那么内外的祸患自然解除。
他直言劝谏齐相“处胜人之势,行胜人之道”就会成功,“但处在胜人之势,不行胜人之道”就会失败。他眼中的胜人之道就是礼义仁德,是聚民众之力,强国家之力的根本,也是国家长长治久安,长远发展的保证。
但“得胜人之势,其不如得胜人之道远矣”。国君和丞相处在高位,最利于用礼义之道去引导民众,用公平正义,通达之义来领导民众。肃正风气,移风易俗,凝注民心,求贤选能,国家自然日益强大。那么制服别国,统一天下就易如反掌了。反之,如果身居高位的王相不行正道,只顾一己之私,上行下效,风气污浊,国家就要衰亡。
但自恃国富兵强,骄纵狂妄的齐王和国相对荀子的礼义之道和远见卓识根本不予重视,一笑置之。很快,荀子的预言应验了,不久后安逸骄纵的齐国突然被乐毅率领的燕、赵、秦、魏、韩五国联军大举攻击,齐国猝不及防,一溃千里,很快齐都被破,齐王被杀,泱泱大国几近灭亡。
荀子战后再次入齐,此时齐王建年幼,君王后当政,没有长远的眼光,中了秦国“远交近攻”的圈套,执行“事秦谨,与诸侯信”的国策。对秦国侵略,蚕食东方诸国袖手旁观,见死不救。
荀子看透了秦国“远交近攻”,再各个击破的阴谋,多次上书齐王建和君王后,论述“巢倾卵破”,“唇亡齿寒”的道理。但收效甚微。
公元前260年,与秦国对峙僵持在长平的赵国已食绝粮断,生死存亡之际向齐国借粮,齐王建和君王后竟然不顾众大臣的请求,拒绝了赵国的请求,此举直接导致赵国长平之战失败,自此东方六国痛失藩篱,再无与秦对抗的中坚。
荀子对秦国失望至极,而且此时齐国对秦已俯首帖耳,言听计从,连国防武备也完全放弃。他知道长此下去,齐国必亡,天下必亡,于是破釜沉舟上书齐王,“论述女主乱宫之患”。并对收受秦国贿赂,甘当秦国卧底,让齐国去武撤防的丞相后胜深恶痛绝,数次当面厉声呵斥……,被君王后和齐相忌恨,一时谗言四起,他只能离开齐国。
曾经让他以为最有可能实现理想的国度还是成了他的伤心地。茫茫天下,逆流滚滚,硝烟弥漫,他的理想和希望又在何处?